模仿大师的路数下笔、老师不断要求孩子们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绘画……,有关美术专家呼吁:警惕儿童美术作品成人化、模式化的现象,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创作、发挥儿童天真个性的空间。
已故著名画家黄胄的夫人郑闻慧说,儿童的观察很感性,容易对局部的事物发生兴趣,因此儿童美术作品很少考虑整体布局,而是随性地突出某一局部。现在许多儿童美术作品有太多成年人雕琢的痕迹,甚至是老师或家长亲自动手。比如画个小凳子,规范的布局、强烈的透视感,笔直的线条,都不是儿童能够把握的。
“大部分貌似少儿美术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死板僵化,体现不出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儿童艺术教育专家高明生认为,培养儿童的个性化美术创作才是目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日前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的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美术作品展上,198幅6岁至12岁的小学生作品引起社会关注。记者看到一副10岁小学生的绘画作品《禅房》,但是整幅画中只画着几个和尚,没有任何房间的背景。黄胄艺术实验小学校长沈淑芳介绍,“这幅作品就是小孩对和尚的坐姿和脸形产生兴趣,看到有站着的、坐着的、有长脸的、圆脸的,于是拿起笔就画下来了。它是孩子感觉最直接的表露,所以绘画老师没有批评,而是夸奖画的好。”
沈淑芳认为,美术老师应该只起指点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个性去创作,虽然上述作品中带着纯真、稚气,但这些作品是孩子们眼中的可爱世界和多彩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