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十一”节与学校领导及部分老师一起去南京盲校参观、交流、听课。几天下来,我感触最大的是他们的美工——撕纸活动的开展,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创建了校园文化而且最主要的是学校为盲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盲孩子对美的追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撕纸,盲孩子创造了美,感受了美,也从中学会了欣赏美,热爱美的生活、美的人生。吾之目的乃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他人,为我所用也。回来后近半个月的尝试实践现感悟如下。

虽然看不见花朵,却能听到春光的呼唤
虽然看不见蓝天,却能摸到阳光的温暖……
这来自盲孩子的心声告诉我们,虽然他们失去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但同样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盲童是特殊的人,但一样具备人的本质力量,一样有爱美之心,一样具备产生美感的主客观条件及正常的审美理解力和创造力,问题在于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点去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美的教育。
一、撕纸艺术产生美
对盲童来说,他们失去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可他们的手可以代替眼睛,那就是盲童的触觉。撕纸活动主要是靠手部的触觉来完成的。触觉是人的皮肤的四种基本感受之一(其余三种是痛觉、温觉、冷觉)。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触觉是与视觉相对应的感觉》中认为:用触觉感知物体在原则上与视知觉没有什么差别,眼睛观察物体时所作的运动与手所做的运动是相似的。触摸外部世界物体的手,可以使盲孩子感知正常人眼睛看到的除颜色、亮度和手的长度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除了眼睛,我们不仅还有其他的感官,而且有我们的思维活动”。所以,当盲孩子摸到一张纸时,他们感到的是“好薄呀”“好厚呀”:当他们嗅到纸上所散发出的清香时,他们赞叹道“好香呀”;当他们听到自己撕纸所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声音时,他们的脸部就会产生一种会心的微笑.......这都说明盲孩子对美有体验,产生了美感。正所谓正常人用眼睛看,盲童用心看,再加上他们敏锐的触觉、听觉,以及敏锐的嗅觉、味觉、肤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盲孩子是能够从撕纸活动中产生直觉性并获得美感的。可见,撕纸对盲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美的享受。
二、撕纸活动在盲童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撕纸适合盲幼儿的早期教育。
撕纸活动因归属与盲幼儿的早期教育的范畴之内。在正常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就有专家指出因尽可能提供给幼儿双手斯纸的机会。我们的盲幼儿也不例外。因为撕纸活动可以锻炼盲孩子手部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并能培养盲孩子的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及美的创造能力。让盲幼儿从练习撕纸开始,培养盲幼儿对整体形象的美的感知能力,我们可以把一些与盲孩子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形体订或粘合在纸上,让盲幼儿沿着轮廓线撕,使盲幼儿对事物整体美的感知加强。在撕纸的过程中,应尊重孩子的意愿,肯定盲孩子撕出的美的形象,不断培养盲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像什么还像什么……不断强化盲孩子头脑中美的印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教盲幼儿撕直线、撕曲线到撕简单的图形,使盲幼儿的小肌肉运动和手指的触觉及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是一种极好的盲文前训练,为将来学习盲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撕纸在盲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开展。
盲孩子作为社会的人,他们是可以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样,他们也可以创造美的。因为,美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对学前盲幼儿来说,撕纸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不同纸的刺激手指给盲孩子带来快感,撕纸时撕出的不同声音让盲童感到愉悦,纸的随意性特征又让盲幼儿有最大的自由发挥,因此,撕纸活动课是让盲孩子自由创造的最好途径。但是,在自由中创造美,并不是没有约束、没有规律,而是有范围的自由,使需经过老师的启发、指导为前提,使盲孩子的撕纸学习得到升华。在具体的撕纸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1、 在选材上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仅可能地贴近盲幼儿的生活经验。
2、 依据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及时调整阶段目标和每个盲孩子的IEP目标。
3、 活动应符合盲孩子的认知规律,形式多样化、有趣味,尽量以“游戏”为主,把教学内容融合于游戏活动中,避免陈旧的说教。(《幼儿纲要》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所以在美工撕纸活动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我们的盲幼儿教育也不例外。)
4、 在培养盲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盲孩子初步的创新意识,撕纸活动可以培养盲幼儿的创造能力。
5、 在活动中应特别注意盲幼儿视觉的补偿性教育,注重让盲孩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去观察。
6、 重视盲孩子的个别化训练,承认盲幼儿的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注重两头抓,中间不放松。
7、 进行各种形式的作品展示、竞赛,让盲幼儿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8、 尊重盲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在撕纸活动中使每个盲孩子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也使他们从中学会与人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三、撕纸环境给盲幼儿带来美的享受
我们应注重为盲幼儿创设带有艺术意味的撕纸环境。学校的环境属于隐性课程,它对盲幼儿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盲幼儿对撕纸活动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盲幼儿特点、有童趣、有撕纸特征的环境,激发盲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盲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样通过鼓励盲孩子们用多种形象组合粘贴成撕纸画,贴在活动区内,让盲孩子们充分欣赏撕纸的形成、造型,感知撕纸作品的特殊语言。将盲孩子和教师的撕纸作品用来布置装饰教室或活动室,使得盲幼儿不管是在课余还是活动课时,都能随时触摸到这些撕纸作品,随时感受到这些美的存在,随时能欣赏到这些美。
特殊的孩子特殊的教育。盲孩子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去观察去感知事物的本质,参与其主要特征,才能对创造事物的美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认识提升。确实,通过撕纸艺术使盲孩子创造了美,感受了美,欣赏了美,也使他们从中学会了热爱美的生活,热爱美的人生!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给这些聪明、可爱的盲孩子带来美的教育。愿我们的教育永远充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