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日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镇中心小学 史劲飞
关键词:美术教学,画日记,思考,应用
内容提要:美术教学的方式很多,可很多学生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寻找不到乐趣,而利用“画日记”这种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先从“画日记”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谈起,再具体介绍了其应用中的三个结合一个延伸。总结了实施“画日记”这种方式的一些思考。
偶尔一次上美术课,发现一个同学在自己的草稿纸上“乱涂乱画”,走近一看:噫!画的挺好,像由四幅画组成的连环画。我就问他:“你画的什么啊?”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说昨天他和爸爸陪同姐姐去六合一中考试去了,他画的是姐姐考完试出来一脸兴奋的样子。啊!这不就像语文学科里所说的日记吗?所不同的是语文课是“写日记”,这是“画日记”。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这一新鲜有趣的形式,并逐步完善总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画日记”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孩子都喜欢画画,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的小朋友。自己家里的墙壁上、家庭作业本上、甚至是教科书上都常常留下他们稚嫩的图画,有飞机、大炮、美人鱼、猪八戒……总之,都是他们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这是许多人曾有过的经历。可为什么到了美术课上叫他们画却画不出来呢?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原因:首先,老师要他们画的东西他们不感兴趣。其次,他们怕画不好受到同学的讥笑和老师的批评,并由此产生胆怯、退缩等不良心理行为。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在自己的小本本上毫无束缚地“乱涂乱画”的激情带入美术课堂呢?笔者想到了那位小朋友的“画日记”。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较之传统的美术教学,利用“画日记”这个形式有其突出的优势,它就好比一种游戏,它强调绘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绘画形式,为美术课堂教学填补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一,“画日记”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生对美术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从小就喜欢画画,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产生学习美术的愿望,然而,由于受到各种技能、技巧和天赋的限制,再加上老师在美术课上教条死板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失去了画画的乐趣,成为了一种负担。而“画日记”则充分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和自己做主的心理特征,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也不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断加强,从而不断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二,“画日记”的过程是学生打发时间,自娱自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美术的过程。“画日记”就像是自己平时在书上、墙上、作业本上画画一样,没有老师的束缚,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想画就画,想什么时候画就什么时候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没有压力。同时只要老师稍加诱发,学生在其中的过程中同样能够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如:构图、色彩等等。
第三,“画日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作素材的积累过程。很多小朋友在画创作画或想象画时,往往都无内容可画。老师想尽办法地引导,学生歇斯底里地想象,结果还是千遍一律。就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情,没有去用心地观察,积累的东西太少。而“画日记”恰恰要求孩子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发现身边美的东西,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能积累素材,真是一举两得。
第四,“画日记”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的过程。课标中提出:“美术教育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社会,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表现社会,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社会,促进孩子个体与周围事物的内在整合,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
二,“画日记”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那么,“画日记”到底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应用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结合与一延伸:
第一,日记的内容应遵循个人自由发挥与老师积极引导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发挥“写日记”特有魅力,日记内容一定要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课程应追随儿童。”自由活泼,无所谓惧,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孩子的画一样是自由的,毫无束缚的。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最感兴趣,所以刚开始可以完全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任意涂鸦。当然,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所以在选择内容上,老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学生熟悉的,“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人或事。老师可以利用一次美术课,带着孩子们去放风筝、玩游戏、为班上某个同学开生日PARTY等等机会,告诉孩子们哪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让这些有意义的精彩瞬间永远留在我们的画本上,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以此增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第二,日记的形式以个人和集体合作相结合。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未来社会,无论是国与国,还是人与人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又必须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所以合作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它应该是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统一体。”在“画日记”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在美术天赋、技能、技巧等方面存在重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画日记”的过程中讨论交流,合作创作,就可以收到学生间相互弥补的效果。孩子在个人创作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在合作中学会了和他人相处。当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次有意义的事时,那相互交流的能力往往令我们大人惊奇,他们在共同创作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这样才美那样不好看,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地高,他们三三两两互相讨论,有的出点子,有的画画,有的修改,真是乐此不彼。
第三,日记的交流以同学交流和师生交流相结合。课标就评价交流的方式提出:“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这其中就重点突出了“自评”和“互评”。学生在“画日记”的过程中,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和他人分享,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创作出自己的宝贝后第一个和他分享的人是谁呢?当然是他的同龄人,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日记本拿出来,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互相欣赏,评头论足,他们需要和同伴交流,需要得到同伴的肯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欣赏评述的过程,他们在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美术知识的同时,还要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去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当然,老师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于是利用美术课的时间定期举行“谁是‘画日记’能手”展示会,展示这些可爱的绘画大师们的作品,并给出自己的建议,“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让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做得更好。
第四,日记的创作要延伸到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画日记”大部分都在课余时间完成,也不可能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给出大量的时间,“画日记”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本身,也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资源空间。因此在课堂练习中,老师要结合孩子们的“画日记”的内容,给孩子们出一些命题比较广的创作画,如:“我最爱的人” ,“我们的生活多精彩”,“六一儿童节的一天”等等,让他们把“画日记”的内容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当他们轻松快乐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品时,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画日记”真好,从而形成了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这才是成功的“画日记”。
梁启超曾说过:“审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美术的功能,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有趣。”在近三年多的实践中,孩子们通过“画日记”的练习,再次找回了审美的本能,练就了一双双欣赏美、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双创造美的小手。在我们学校也形成了一个没有规定的规定:每个小朋友都有少则一两本,多则五六本的“画日记本”,那上面记载了他们多少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材料,更能体现出他们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画日记”中,那似像非像的形体,那充满童趣的画面,稚拙无饰地表达纯真的心灵和原始朦胧的审美,这不正是我们美术教学一直以来想要达到的效果吗?
参考书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启超:《美术与生活》中华书局1981年版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