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同事的6岁孩子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 到我家后撅着嘴不高兴的说: “我再也不画画了” 我很纳闷,孩子一向最喜欢画画的,就问孩子原因。孩子说“老师光改我的画”“改的是什么?”“大象的鼻子,我画的是直的, 老师说大象的鼻子是弯的” “你为什么画直的鼻子呢?” “因为大象在摘苹果,苹果太高了, 大象够不着,一使劲鼻子就伸直了。。。。。”用上面几个有意思的启示来细细反思我们的教学。孩子经常出现概念化造型的现象:比如,刚接一年级美术课时,为了了解孩子们的绘画情况,孩子们争先恐后的画画送我,我惊奇的发现:树是由一个圆圈和一条直线组合而成,房子则是统一的三角形房顶的和正方形墙壁,上面再加上一个烟囱,左上角千篇一律的挂着个太阳。。。。。。类似这样似曾相识的画。这是因为我们老师出于好意直接把“结果”呈现给了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认知过程。孩子在画画的时候不再观察不再思考,而是机械地重复着大人给予的“结果”,这样的作品画的再像又有什么意义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