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浙江武义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会议上,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中国美术家会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亲临武义,在实验小学的报告厅里,他做了非常重要讲座: “再谈文化”。 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这里刊出,提供给大家思考: “文化的交融是生存空间的交融”, “封闭与交融导致的不同结果”。 “文化交融的意义”—— “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 “优秀的文化——生物性和人性的双重满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满足、身心状态的高质量的提升。” …… “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综合体”—— “兴许只有专门的学者才可能从综合的视野看待文化。” …… “人们需要熟悉自己的一隅,也需要概略地了解文化的图景。” “没有文化视野的人只了解自己所居的一隅,有文化视野的人不仅了解自己所居的一隅,而且能将自己所居的一隅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认识。” “比喻: 在GPS中,我们需要在具体的位置与大的范围中不断的变化。既知道所在地的信息,又需要知道更大范围的信息。” “还原: 我们需要熟悉居住地,也需要了解我们的居住地在更大的版图中的位置和关系。问题是,很多人只熟悉居住地,而对其与外界的关系一无所知,也不关心。” “我们需要了解,甚至掌握美术,也要了解美术与更大文化范围的关系,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美术又是如何反映了文化。” …… “将具体的事物放在文化的脉络中考察,被认为是文化观。” …… “各个学科都要与文化连接起来,我们所做的是打通美术学科与文化之间的通道。” …… “我们倡导的将美术学习视为文化学习,是这样的吗?!!” 尹少淳教授在讲座中举例:“我所居住在的位置,是北京的花园村,作为我来说,只知道花园村和其周围的地方可以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花园村是在北京的海淀区,只知道海淀区就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海淀区在整个北京的位置,只知道这些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亚洲的位置,这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整个世界的位置。 一个美术教师只知道自己的课堂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问题。” 当一个美术教师把美术教学放在文化的脉络中考察的时候,其视野就宽阔了。在美术活动中,很多问题是不能仅仅用审美来解释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在美术学科教学活动里,许多问题是不能依靠审美来解释的,天坛顶部的瓦是蓝色的,为什么用蓝色?是审美的原因吗?这样解释肯定是不对的。必须将其放在观念形态中思考。 今天的美术史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了,而是从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思考与研究。 我的思考: 2002年7月20日,第一次到河南省进行艺术课程教师培训的时候,我提出了把综合艺术课上成文化课的观点。 2003年7—8月,在苏州大市的两次艺术课程教师培训,在无锡市的艺术课程教师培训中,我又反复提出了“把综合艺术课上成文化课”的观点。 几年来,这一观点反复在向周围的人渗透中,但其真正的意义似乎还是没有人理解。 直到2006年8月5日,在艺术课程网注册了这个博客,从8月8日开始,又在几十篇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阐述这一问题。 来到浙江师范大学后,听了高旭彬老师的高中美术课教学,我再次提出了“把美术课上成文化课”。 这5年多来的实践与教育现实似乎在验证着尹少淳老师2007年10月12日在浙江武义实验小学报告厅里所阐述的观点: “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综合体”—— “兴许只有专门的学者才可能从综合的视野看待文化。” …… 尹少淳老师在报告里曾经说过:一个具体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一个具体在某个生产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可能不会这样去思考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这样思考问题,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我清晰地记得高旭彬老师在武义实验小学报告厅里的话,尹老师的讲座使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清晰了。 这是非常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