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妈妈问我几乎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对色彩好像没有感觉,他总是喜欢黑色”、“她总选蓝色”、“他不喜欢黄色、红色,只喜欢灰色”,或者“她就爱绿色,不管画什么,总是先用绿色”,孩子的这种现象大多在3—5岁,总之,这些孩子喜欢用单一的颜色,或者少数几种色彩,是真的没有感觉么?不,是很有感觉,而且有很健康的感觉。 当我们面对色彩时,第一个灵敏的反映是你的眼睛是否舒适,这是首先由视觉开始的选择过程。孩子的灵敏程度不知是我们的多少倍,孩子的眼睛又不知比我们娇嫩多少倍,当他们喜欢某种颜色时,首先就是视觉的愉悦,这是他的视觉选择,并没有更深层的内容,许多孩子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喜欢特别鲜艳强烈的色彩,而选择比较宁静柔和的颜色,他的眼睛长时间看这个颜色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相比之下,那些浓烈的色彩会刺激他的视觉神经,让他兴奋一时,接下来的是视觉疲劳。所以,许多一画画就能坐住、绘画时间较长的孩子们喜欢柔和安静的颜色,甚至蓝色、黑色等深色。 而另外一些孩子对强烈的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兴奋感兴趣,会喜欢橙、黄、红、白等最亮色,但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深入画下去时,往往就会用一些深色把这些亮色给覆盖住,或者就是很快画完,再也不想画了,实际上是鲜艳的色彩在刺激着他的视觉,时间一长,就不舒服了,所以有的家长说:孩子每次画画都特别快,1个多小时的课,15分钟就跑出来了。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协助他寻找出眼睛又舒服又好看的色彩,孩子一定会再继续画下去的。 那么,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对于3-5岁的孩子,我们该怎样引导他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呢? 首先,我们的孩子是黑眼睛的中国孩子,和蓝眼睛的欧美孩子在视觉基因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对色彩的认知如果只照搬西方那一套,不研究中国孩子的特点与文化背景,可能会对孩子形成许多色彩障碍。 所以,一个严重的误区产生了:以为让孩子认识最亮最浓的色彩,就是培养他的色彩感觉,因为孩子的画用了最浓最亮的色彩,就是有色彩感觉。其实,对于3-5岁的孩子,如果这样引导,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即:只对鲜艳的颜色有反应,对色彩之间的关系、对同一色彩不同层次的微妙变化没有感觉,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对色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与丙烯、油画颜料、甚至水粉的浓艳都不同,中国画颜料更具有与水融和的天然特性,更加清新自然,如藤黄、朱砂等,都是明亮但又透明柔和的色彩。西方颜料的色彩和质感与之相比,就如同甜味浓厚的奶昔与清醇的水,如果孩子先接受了奶昔,会形成浓厚的味觉和口感,对水的清澈与天然味道就不会再有任何感觉,视觉同样如此,一但被浓稠和鲜亮所覆盖,就难以对色彩的自然和变化有感觉。所以,顺序一定要倒过来,首先,让我们的黑眼睛先认识真实而天然的颜色,随着认识的加强与分析能力的具备,再让他们去感受人造的各种鲜艳。这不仅符合色彩认知的科学过程,也符合孩子的视觉成长规律。 因此,在孩子的第一期课程中,我强调用母体文化中的颜色——中国画颜色来引导孩子进入色彩的世界,到了第二期,再逐渐导入其他质感、其他文化中的颜色。 荣儿三岁了,黑眼睛里转动着灵气,握着毛笔的小手轻轻挥动几下,就把黑色的墨甩出了大大小小的雨点,她发现了乐趣,还发现了黑色中的变化(见图);大蕃薯3岁多了,在黑色里分辨着深和浅,竟然能说出黑加了水,变成“深灰”。看看孩子们的合作,他们能发现黑中的世界,有河流、森林、大海、怪兽和云彩(见图)。 双乙、小E、壮壮、虬虬、蔚薇、王一个,最大的就3岁8个月,在认为毛笔、宣纸、水是软的外,还认为浅蓝的水比深蓝的水要柔软,红色比兰色要温暖、黄色比红色要柔软,他们能感觉到色彩的温暖和寒冷,让太阳与大海碰撞在一起,能把小手放在涮笔水里,告诉我蓝色的海水是冷的,他们能发现寒冷之中的寒冷,把代表雪花的白泡沫捡来撒在画上(见图),他们能发现温暖中的温暖,把中国画中的朱砂与水调和得那么明亮透明(见图)。 虽然他们的认识是在我的引导之下,但其感觉的灵敏让我一次次心动,也让我不断地证实着自己的理论,对这一双双黑眼睛更有爱心与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