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51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民间艺术交给孩子去“玩[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2 19: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民间艺术交给孩子去“玩[转帖] 民间艺术需要一个流动的博物馆 受访者:翟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原生态的故事》,讲的是西方专家花了几十年时间去世界各地搜集原生态作品。看了湘西孩子们浑然天成的美术作品后,我想咱们的“蒲公英”行动无疑走在了世界原生态艺术研究的最前沿。 原生态艺术是没有经过扭曲和污染的人类初始创造,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和营养,丢掉了它,艺术便会走向僵化和异化。民间文化要想保持灵气和代代繁荣下去,必定要从原生态艺术中汲取营养。 以往,民间艺术品都是静态地放在博物馆里,而蒲公英行动将原生态艺术纳入了教育,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生态博物馆”,流动的博物馆,这对于湘西大量优秀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传承,无疑将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也是极富创造性的文化继承形式。 推而广之,我想蒲公英行动远没有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画上一个句号。要使民间艺术长盛不衰,不仅要将民间的原生态艺术教育在学校推广,建立生态博物馆,还可以同校外教育结合,形成“人类生动财富”系统。比如办一些学习班,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民间艺术,这其实也就是一种文化自救。 总之,原生态艺术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艺术,而孩子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天然创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9:20:22 | 只看该作者
民间文化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

受访者: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
“蒲公英行动”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它不仅是给广大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一次全新的启示,更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了一种最根本的方式。
党中央一直在强调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大力培养孩子的民族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泛滥,民族精神的培养又必须加强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热爱。湘西的老师利用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将苗族和土家族的民间艺术融合到孩子们的美术课程中,鼓励学生了解并参与民间文化,正是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最根本方式。我们说,对文化成果的保护固然可以通过博物馆收藏、民间美术的原生态挽救等等方式来进行,但传承是最根本的方式,而儿童必定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有些人依然在担心这些好玩的美术课究竟能对弘扬和拯救民间艺术起到多大作用,孩子接受的非正宗的民族艺术教育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我想这大可不必,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使许多学生将来不会从事与美术与民间艺术有关的工作,但他们毕竟已经了解了民族文化,对其产生过兴趣,今后也就一定会继续关注它。在这一批了解、喜爱民间艺术的孩子中间,也许还会诞生出一拨资质好又对传统民间艺术真正热爱的群体,我想,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的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在湘西的几天里,我看到了优秀的民间艺术已在孩子身上闪烁出了不一样的光芒。而今后,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更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对于民间文化的真正传承又显得格外重要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9:20:32 | 只看该作者
湘西凤凰:上课就像玩

受访者:龙俊甲(湘西自治州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美术教师)
我是一个在湘西农村长大的老师,我非常喜欢我们的民间艺术。
去年7月,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在我们学校试点实验,我就想到了利用本地一些随处可得的自然材料,将民间的艺术形式融合到美术课上来。竹编的要求太高、危险性也大,我就用到处都是的稻草代替,教学生编织;城里孩子有橡皮泥,我想咱们小时候玩的泥巴不也就是橡皮泥吗,于是又开始教他们泥塑和陶艺。很多手艺我也不是太擅长,都找民间艺人边教边学。记得去年,我到凤凰请剪纸艺人吴香英的时候,前后去了3次,我不太会说话,我对老师说我只想让孩子了解我们民族的剪纸,让它不失传。后来吴香英老师就答应了,来我们学校上了两堂很好的剪纸课,学生们也很喜欢。
从这以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以前他们一上美术课就痛苦,你知道这儿的孩子穷,买不起颜料水笔,一上课就盼下课。现在不一样了,我常常领着他们去田里采树叶、挖泥巴、捡稻草,去民间采风,就像玩一样上课,下课后学生还不停地缠着我问问题。我们还有个美术课外小组,有一个陈列了数千件学生作品的陈列室,虽然这样的美术课会花去老师很多时间准备和教学,但一看到孩子们的作品也就很满足了。
去年10月底,我带着学生的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放飞心灵,成就未来”少儿美术作品展览,大家都很惊讶,一些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今年3月,我们的学生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综合培训上现场表演撕纸锉花和剪纸泥塑,在场的专家学者都佩服不已。
我现在很喜欢给孩子们上美术课,我不知道将来学生们会发展得怎样,但我希望他们都能了解我们的民间艺术和文化。如果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也希望我的孩子能代替我完成。
对了,我的孩子才4个月呢,上回我去吉首向谢丽芳老师汇报课题进展回来后孩子就生了,谢老师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小课题”。将蒲公英行动课题坚持做下去,这也是我们课题组所有老师的愿望吧。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9:20:41 | 只看该作者
福建南安:木偶变卡通,给民间艺术加入新元素

受访者:戴仲达(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美术教师)
我是在提倡保护民间文化的大环境下参与这次湘西的“蒲公英”活动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像我们很多老师经常抱怨教育经费不够, 学生上美术课学不到东西。但湘西条件比我们差那么多,却可以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作品,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利用身边的原材料,对民间资源进行挖掘!连身边的稻草也能变成艺术品。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像我们福建的木偶戏、傩戏、南曲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便有意识地把这些渗透进去,以此来引导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自然要既传又承,在继承先人文化遗产的同时引入新元素,进行创新。现在的孩子还有几个喜欢看木偶戏做木偶?那离他们太远了!他们喜欢的是卡通娃娃。我们便教他们制作卡通人形的木偶。有一次?我们的一位老师把民间艺人请到课堂上来表演木偶戏“孙悟空”,同学们津津有味,看完之后还纷纷要求上台讲孙悟空的故事,最后都认真学着去做木偶。
这样“异化”的民间艺术教育很适合孩子。
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9:20:53 | 只看该作者
江苏南京:让夫子庙成为孩子的版画作品
受访者:牛桂生(江苏南京石鼓路小学美术教师)
这次“蒲公英”活动办得很好,就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及如何培养儿童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湘西老师对美术文化的热爱,引导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塌实精神,都让我感动不已。
我们小学的美术课主要教版画,这是一种二次创作,不仅要画画,还要在直观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能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深化思想。我们平时上课就注意讲一些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如要求孩子们做夫子庙的版画等等。将民间艺术融入到课堂上来要分几步走,我们先是创造条件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孩子们想学了,再通过活动、游戏让孩子们去感悟。然后,请老艺人现场讲授,让大家观摩、学习。
如果有条件,我想带孩子们再去一趟湘西,现场感受一下那里渐渐成形的民间艺术与少儿美术教育的结合方式。
6#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9:21:03 | 只看该作者
少儿涂鸦与"申遗"热潮
□李军奇
6月28日至7月7日,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申遗热潮再度涌起,不少民间艺术都披挂上阵“申遗”。“申遗”俨然成了我们这个拥有巨大文明遗产的民族继申请诺贝尔奖后的最大的全民性文化狂欢。
“申遗”的裁判者本着保护那些正面临消亡处境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目的,以世界遗产的名号来“看管”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特异性,无可厚非。因为这个名号既是一种世界性的荣誉(它肯定了该文化的艺术价值和世界地位),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警惕(告诫当局和人们:它已“高龄”,必须考虑它的养生与长寿的问题)。但很可惜,目前不少地方的“申遗”,不只是关注艺术的传承问题,更多考虑的是其商业价值——以进入世界遗产目录来扩大当地的知名度,而艺术的保护问题退居其次;更可怕的是,不少申遗活动成了当地的政府的政绩工程——举一地之财力,全力“申遗”。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即使申报成功,那些民间艺术也有可能在商业的开发下迅速夭折。
在此背景下,同样是保护民间艺术的“蒲公英行动”让人眼前一亮。“一些随处可见的泥巴树皮稻草,成了手里千变万化的原料,苗家和土家族的手工艺在湘西孩子的手中生动而奇特地复活了。”专家发现湘西一些民间艺术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但孩子的涂鸦与许多民间工艺很相似!“蒲公英行动”的创意者开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尝试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很多人眼里,“申遗”就是贴标签;它往往只管“名声”和商业价值。而“蒲公英行动”质朴得多,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创造性活动中懂得民族的风俗,把民间美术像蒲公英一样传播到四面八方。这种拯救民间艺术的方法别致有趣,民族的东西能从小种植到孩子的心灵里。
“蒲公英行动”让童趣在无限定的想像处与民间艺术接通。但童趣代替不了民间艺术本身,少年的身手在艺术价值上能否和年代久远的民间艺术相当,这必须存疑。且两者在创造艺术的处境与方向绝对不重合,孩子的美术作用绝不等于民间美术的全部。所以我们还应当继续认真思考:该以怎么样好的方式,让艺术传承。话又说回来,即使我们不管什么艺术的传承大义,只要想想:孩子是在快乐中接触艺术,“蒲公英行动”至少改变了传统的僵化的美术教学模式,没有伤害孩子的想像力,这就够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9:21:27 | 只看该作者
把民间艺术交给孩子去“玩”(2) “一塌糊涂。” 55岁的谢丽芳个子娇小,童头、深度眼镜、穿男式灰T恤、走路风风火火、一个黑黑的大文件袋从不离身。“一塌糊涂”是她跟记者见面说的开场白,“这4个字是我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即,记者在谢老师位于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办公室里找到了印证:墙上、桌上、柜子里、地上堆满了她从湘西搜集来的孩子的民间手工艺作品——手撕画、陶艺、小布人、稻草人……走进去,你必须格外小心,深一脚浅一脚往前探,因为你当然不愿意亵渎孩子们充满灵性的创作。但对一个女子的办公室而言,的确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忙啊,没时间也没心思收拾,只好让它们‘原生态’地呆着了。” “每天睁开眼睛,就想起湘西的孩子们,想起‘蒲公英’进行到哪一步了,今天要做些什么?网站、展览要进行,各种推广活动要计划,还有民间美术的教科书要编……整个就被‘套牢’,像穿上了一双‘红舞鞋’,停不下来了。所以,我允许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谢老师眼里闪动着孩子气的光,那“55岁”的年纪似乎与她并无太大关系。 谢丽芳穿上湘西的"红舞鞋" 展览成功了,心里空了 关注孩子,对谢丽芳而言是件自然的事,1987年,她被分到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作,1989年开始负责中心的儿童美术研究室。当时接触的都是城市的孩子,但他们在绘画中所体现出的天性已经让谢老师喜不自禁了。 “那时挺流行儿童画考级的,家长让孩子来学画,十个有九个就是想孩子拥有一门特长,好以后考试加分。这样的应试学习,都是按一个模子打造,我特别反对。”别人反对大概只说说而已,谢老师反对得很认真,专门写了篇文章,主张少儿美术教育要顺应天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谢老师教孩子便很注意充分引导其天性,她学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并获奖。同时,她自己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已颇有名气,个人艺术创作也坚持了下来。一切都朝着一个艺术工作者圆满的理想进行着。 1995年,谢老师应邀在中国美术馆做了一个儿童画探索展,名叫《现代儿童造型艺术探索展》。展览做得非常成功,可当谢老师最后把所有东西打好包搬上车后,却一屁股坐下来再也动不了了,“真的就是动不了了,不是累,是一种很空的感觉,觉得自己要做的要忙的都做完了,前面没目标了。但心里还是不塌实,老琢磨这好像不是我最想要的……” 剪纸艺人卖解放鞋与孩子的乱涂乱画 同样是1995年,谢老师再次到湘西采风,遇到了她1986年去湘西时曾拜访过的民间剪纸艺人吴香英老人。她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带着剪纸艺术出访过日本的老人已经不剪纸了,靠摆摊卖解放鞋为生。她说,剪纸养活不了自己,而吴的女儿也明确表示,不想继承妈**手艺学剪纸,同样因为“剪纸养不活自己”。这件事让谢老师深深震撼:以前我们只担心老艺人去世了,手艺会失传,现在,生活的窘迫却能提前扼杀一门宝贵的民间艺术…… 同时,谢老师在采风时无意中发现,湘西的孩子很喜欢在旷野屋旁涂鸦(这在城市里绝对会被定性为乱涂乱画,要罚款的),虽说儿童涂鸦别处也有,但湘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却造就了当地孩子更为质朴与生动、接近本土文化的图画样式。最让谢老师感动的是,1996年初,天下着雪,在湘西花垣县麻栗场苗族乡,有四五个孩子竟然顶着凛冽的寒风在墙上涂鸦……走访小学校时,谢老师痛心地了解到,因为买不起颜料和笔,整个湘西百分之七八十的小学都没有美术课。 一边是就地取材便可以完成的民间艺术岌岌可危,一边是正规的美术课因经费问题无法开展,一边又是满山满墙的孩子的无意识涂鸦……谢老师总觉得这三者之间一定可以有某种默契,只是没有人把它们联系起来。 湘西是我一个重要的生命港口 1995年,谢丽芳49岁。奔五十的人了,却忽然开窍了般莫名兴奋,“我把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当时就隐约觉得,这是件我想干的事,而且我一定能把它干好。”她开始在没多少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在湘西一个乡一个乡地跑,游说那里的小学开设美术课,利用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让孩子了解本民族的艺术。 当时这个活动还只是以“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名的一个课题,后来,也是在谢老师和许多热心的美术界朋友的张罗吆喝下,课题越做越深入,2003年7月,课题正式命名为“蒲公英”行动,渐渐走上了正轨。现在,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供了一定资助。谢老师更忙碌了,也更有干劲了。 “有人觉得我50岁的人了,忙前忙后地跑这件事,自己没时间教学生,也没时间搞创作,又赚不到钱,值得吗?我觉得值!我太爱湘西,太爱那里的孩子了。湘西注定要成为我生命里一个重要的港口。” 民间自救,影响多少是多少 现在,全国都在掀起“申报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艺术热潮,谢老师不为所动,“我只想做一点实在的事,我们的力量来自民间,注定不会强大,但能影响多少是多少。并不是每种民间艺术都有足够的幸运成为‘世界遗产’,但不能成为‘世界遗产’的我们一样得保护。在很多机制没有完善之前,民间自救是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想,让我们的民间艺术在最富生命力的孩子心里扎下种子,比将它们放进博物馆供起来有意义得多。” 谢老师也深知,老艺人在一天天老去,在孩子们中普及“民间艺术”所做到的也只是让他们的生命里能烙下湘西的印记,不管以后走到哪里,他们都能强烈意识到:我来自湘西,我要珍爱民间艺术,至少不能去破坏它。至于,他们中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两个成为某种民间艺术的真正传人,那就要看缘分了。 “我们已经开了个好头,就一定会坚持下去,我今年才55岁,我还不算老。”, “蒲公英”行动 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力求能让所有儿童获得在美术教育上的公平。作为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蒲公英”行动课题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把它与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帮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及特殊儿童进行美术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于2003年7月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白沙希望小学正式启动,以湘西自治州7所学校作为试点,同时还将延伸至西藏拉萨、江西九江、陕西安康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及长沙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课题启动一年多以来,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举行展览,同时新颖的教学模式为保护和抢救湘西优秀的民间艺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