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6 00:06:23
|
只看该作者
课堂进行:
老师:同学们,你们今天要画的东西很特别,就像一个实验。在我们将要去的博物馆里挂着一张很有名的画,我仔细看了这张画并详细记下了我所看到的,如画面的各种颜色、人物和动物等。现在我先口头描述,请你们闭上眼睛根据我的描述想象这幅画。然后我把我的记录挂在黑板上,请你们根据我的描述画整幅的中间部分,在画画时你们还可不断地看黑板。等到我们去博物馆时,你们会发现你们画的和这幅画的区别,那也许会很有意思的。
老师把这幅画的三部分的大致比例和形状画在黑板上,学生们发现这是一幅可折叠的画,他们说他们在教堂里看过折叠画,老师点头。
学生们画画时非常投入,他们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和动物身上,两节课快结束时,他们显出很满足的样子。(也可以把这两节课分开来上,这样学生在其中有足够的时间来构思和想象。)
第四节课:
课堂计划:准备所要参观的博物馆的介绍资料;介绍在博物馆里的一些注意事项;提出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原作和复制品的区别;引导学生想想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都能"发现"些什么?如画的内容、绘画工具、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及相关的美术史、画家和他的意图、作品的订制人、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与自己作品的比较。
课堂进行:老师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所要去的博物馆的历史,然后问道:我们在博物馆里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不要乱跑;不可大声说话;不可乱摸东西或把东西搞坏了……
然后老师把博物馆参观注意事项念了一遍。
老师:参观的安排是这样的,我们先看我们画过的那幅马克的画,然后再看另外一幅,最后我们还有一些时间供每人自己支配,你们可以自己在博物馆转一圈,然后选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画,并写出为什么。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问题,如一幅画怎样才能受人喜欢,引导学生想想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都能"发现"些什么,这样欣赏绘画的一些基本点就出来了。
第一次参观博物馆:
参观计划:简单重复博物馆条例;欣赏二幅画;学生可自由参观整个博物馆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且写出理由。
参观进行:当学生们站在大厅里听老师重复博物馆参观事项时,他们也在看大厅里的展品,那是一些无具象的抽象画,一些学生口里还念念有词:这我也会!这不错!这科是鬼画符!这使得老师们得到启发,即在下一次参观时重点介绍无具象的抽象画。然后学生们坐到了马克的《大动物园》前,这是一幅大油画,中间部分129.5×100.5厘米,两边部分各129.5×65厘米。几分钟后,学生们自己开始指出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想,这幅画画的是动物园,里面有大象,有鹿,后面有花丛。
学生:看,那二个红鹳亚目站在水中,不,是三个,前面站着二个男人,他们在看鸟,后面是一棵树,树后是许多房子。
学生:许多男人穿了一身黑。
学生:那儿是一个女的带着两个孩子。
……
老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公园里的路是怎么走的?
有学生上前指出路是怎么延伸的。
……
学生:那个女人的眼睛看上去有些悲哀。
老师:好前面你们都在描述公园里有什么,现在我听到点别的了。
学生:是啊,她的眼睛真悲哀。
学生:那个孩子看起来有点像在做梦。
学生:那后面是一个男人带着孩子,可他们没有面孔,但那女人和孩子却有脸。
老师: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也许因为男人站得远。
学生:也许画家忘了。
学生:也许在画上那女的重要一些。
学生:也许这就是想象。
学生:也许画家就要这样画。
老师:可是为什么呢?
学生:画上也只有三个动物有眼睛。
学生:更后面的动物根本就没在栅栏里。
老师要求学生指出地方。
学生:也许这些动物根本就没被锁起,而是人。
学生:大象也没在栅栏里。
老师:对哟,很,是不是?画家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一般在动物园里的动物没有自由的,画家想让动物也自由吧。
学生:也许画家想反过来画,他想把人关起来。(另一些学生说不对)
老师请学生指出,在什么地方画家想把人关起来,那个发表意见的学生也指不出。
……
老师总结说:我想,你们已经看出来了,画家想表达的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不应被隔绝,他们应该是相连的。有的同学已经说了,在画的背景上人们能看到房子。
你们能再仔细看看并说出些什么吗?
学生:它们没有窗子。
学生:奇!
学生:远景似乎是一个城市。
学生:如果是给动物的,那些房子也太多了。
老师:马克也经常看当输他画家的画,看其他画家怎样表达,当时的画家有许多人是用这种方块……
学生:那是三角形的。
学生:也是四边形!
老师请学生们指出画中的各种形状。
学生:那棵树是绿色的,但还有一些橙色和黑色。
老师:很多当时的艺术家们用形状色块画画,这种风格被称为立体主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的颜色。
学生:天空很暗,有绿色调子的。
学生:画的后面暗一些,前面亮一些。
学生:这幅画是用的油画色彩。
学生:画的后面暗,可能是因为远和有阴影。
学生:这些颜色都是自然色。
老师:你怎样理解自然色的呢?
学生指出每个动物的颜色。
老师:有蓝色的大象吗?
学生:没有,没有。大象是灰色的。
学生:这幅画的两边要比中间暗。
老师:你很仔细,马克的画经常是两边暗,中间明亮。
学生:那个女的穿一件白色的衣服,可看起来却有绿色的感觉。
学生:可能是树的反射。太阳也火辣辣的。
老师:这是个什么样的一天,在什么样的季节呢?
学生:夏天,因为天空是这么蓝。/星期天。/
老师:你怎么会想到是星期天呢?
学生:因为所有的男人都穿着西服。/也可能是某个死了人的星期。
老师:这幅画是1912年画的,在那时,星期天男人常常是穿黑色的衣服。
学生:是啊,星期天男人们也不用工作,他们可以去公园。
老师:当你们进到博物馆刚看到这幅画时,你们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这幅画根本不像我们画的那样。/但颜色差不多。/我给动物都画了栏杆。……
老师:马克这个画家还特别喜欢妇女,你们看到,这幅画中的男人差不多都在后面,他们的脸也没画出来,而那个妇女和小女孩却在前面且画得很美。还有,你们想过没有,画家是用小画笔还是用大画笔画这幅画的呢?
老师请学生指出,哪些地方画家是用小画笔画,哪些地方画家是用粗画笔画的。
老师:你们看到,在小块地方,画家脆就没画,直接用油画布做底。有同学前面已经说出来了,马克一定是在动物园里画的这张画,这可说对了,他经常在动物园里画画,他有朋友在动物园工作,他可以把他的绘画工作放在动物园里。现在你们再想想为什么他把大象画成蓝色的,红鹳亚目也画成蓝色的呢?
学生:也许是因为水的反光。
……
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蓝色骑士"画派,并告诉学生这些画家经常不把东西画得很像,而更多的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老师:别忘了你们回学校后还要画两边的画,最好详细记下你们的观察和感受,并画下草图。
……
学生们在马克的《大动物园》前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欣赏了40分钟,因此原计划接着欣赏的第二张画就没有马上进行了。孩子们首先可以自由参观博物馆,选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画并说出理由。有8个孩子选了动物题材的画,主要的理由是他们喜欢动物,有…7个孩子选了无具象的画,主要的理由是喜欢那些画的形式和色彩,还有丰富奇特的想象。之后孩子们再一起欣赏了第二张画,罗尔夫的《丑角对话》,1912年,以加深孩子们对画的理解力。(略)
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呆了大约二节课的时间。
第五、六节课:
课堂计划:回顾一下参观博物馆的经过;孩子们根据他们记录画马克的《在动物园》的两边的部分。
课堂进行:在交谈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参观博物馆非常有意思。老师又结合欣赏过的二幅画介绍了一些有关表现主义的情况。……最后话题转到了元具象作品上,对于这?quot;乱涂乱抹"的画学生们说:那些画科笑死我们了。那些画看起来我们似乎也会。如果美术就这样啊!……博物馆里挂这些画真不值。孩子们的这些看法老师都记下来了,准备下节课再对此进行讨论。在课堂上接下去是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记录画马克的《在动物园》的两边部分。
第七节课:
课堂计划:主要是关于第二次参观博物馆的事。决定在第二次参观博物馆时共同欣赏哪一幅画?同学们会有兴趣共同欣赏无具象作品吗?再短时间地看一看同学们自己画的完整的《大动物园》。
课堂进行:当老师宣布再参观一次博物馆时,同学们普遍反映热烈,经过短时间的讨论决定共同欣赏贝勒的《用超级牙膏刷牙的人》(1965年,金属,木材,彩色,电动,100×120×15㎝),有一些同学在第一次参观时已注意到这幅作品。然后老师又建议共同欣赏一幅无具象作品,尽管同学们大多对无具象作品持批判态度,但还是普遍愿意共同欣赏一幅。然后大家讨论起:怎样欣赏无具象作品?学生们很难对此说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老师把一些关键词汇写到了黑板上,如色彩、形式、看到作品时的感受、和谐、使人想起了什么?我个人喜欢它吗?画家用的是什么画笔?他用的是什么材料?
最后大家一起欣赏了同学们自己完成的完整的《大动物园》,参观以后,同学们所画的两边部分普遍与参观前画的中间部分不太衔接,用的色彩也改变了,画的人物真了些,在欣赏时老师没有过多地将学生的画和原作做比较。 第二次参观博物馆:
准备工作:老师从报纸和杂志上收集到两篇关于贝勒的评论,一篇的观点是:贝勒自己说,他的作品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但欣赏多幅贝勒的作品的人一般都会从开始的哈哈笑变到最后的严肃,因为在贝勒的作品中批判与滑稽是并存的,或者说,批判是通过滑稽来表现的。另一篇提到:那无数用"超级牙刷"以一致的步调、一致的动作刷牙的人,真象在一起做宗教的练习,他们还一起得到净得出奇明亮的牙齿,这真是一幅绝妙?quot;集体共产主义"图和"机械"图。为了引导同学们的对话,老师准备了如下问题:请描述你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当作品中的人开始刷牙时,你们笑什么?你们自己也刷牙,是不是?请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上的人,你们也许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类似的人物?请仔细看看他们的嘴,设想一下你们一起咬面包或同时穿袜子脱袜子的画面?
针对无具象作品我们给孩子们念了几篇有关的文章,并在博物馆里仔细挑选了几幅可能适合孩子们欣赏的作品。
参观计划:集体共同欣赏贝勒的《用超级牙膏刷牙的人》,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共同欣赏一幅,然后每个小组将介绍他们的欣赏结果。每个小组也将得到一张写有启发性问题的纸。
参观进行:学生们共同欣赏贝勒的《用超级牙膏刷牙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困难就能描述出作品的四个主要部分,即边缘、中间部分、嘴和牙医,但直到老师提到全班同学一起把面包送到嘴里的设想时,同学们才进入了以下的轨道:
学生:这可是蠢极了。/艺术家肯定是想表达,一起刷牙是没有必要的。/也不要所有的人都用"超级牙膏"刷牙,肯定还有别的牌子的牙膏也是同样好的。
然后每6个学生一个小组欣赏一幅无具象作品,他们得到一张写有启发性问题的纸:讲讲看,你们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幅画使你们想起了什么吗?也许每个人对这幅画的看法都不一样,为什么呢?你们看这幅画时的感受是什么?仔细看看画家使用的材料和色彩,他是怎样上色的并怎样使用材料的?从画中能找出确定的形状吗?画家想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什么呢?
每个小组有15分钟的时间共同欣赏一幅画,然后全班重新集结起来,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欣赏结论,主要的说法如:
学生:这幅画看起来好象是画家拿着大扫帚刷出来的似的。/这幅画看起来像导弹发射。/也可能是放焰火。/这幅画使我想起战争,它是这么黑,只其中有一点点蓝。/也可能是在海上,一艘油船漏了很多油。
最有意义的是孩子们很愿意介绍他们欣赏的作品,在介绍的时候他们又从其他同学那儿得到许多提问和补充。在下一次参观时将把学生只分成二至三组,因为各组介绍作品花了近40分钟,大部分同学不能集中精力听这么长时间。
这次参观总共持续大约二节课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