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215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义王福良美术教研员的教子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4 09:3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的详细介绍和销售地址: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77e94bb982627993893bc67ad4af1029.jhtml
作者联系方式:

浙江省武义县教育局教研室   王福良

QQ:407404390

 

无标颿00.JPG
无标颿00.JPG
无标颿01.JPG
无标颿01.JPG
无标颿02.JPG
无标颿02.JPG
无标颿03.JPG
无标颿03.JPG
无标颿04.JPG
无标颿04.JPG
无标颿05.JPG
无标颿05.JPG
无标颿06.JPG
无标颿06.JPG
无标颿07.JPG
无标颿07.JPG
无标颿08.JPG
无标颿08.JPG
无标颿09.JPG
无标颿09.JPG


《美术教师的教子手记》第一章  直觉的……

第一章  直觉的……fficeffice" />

18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来看,虽然结论不尽相同,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共同轨迹:即开始时他们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称为涂鸦期,渐渐涂鸦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表现,然而这时还看不出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用象征符号表达意念,进而能创造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感情,并能通过直观感受画实物,最后达到能真实地表现物象。

我的儿子——1996年冬日出生的王祉也无一例外地走过了这么一个历程,但是当我试图找一些涂鸦期的东西做进一步研究的时候,才发现由于自己当时的无知,早已胡乱丢弃了孩子的作品。但孩子当初表现出来对涂抹的乐趣却依然是记忆犹新,特别是1998年盛夏,当时我在美术室里赶画一幅海报,蹒跚学步的儿子或者出于模仿的动机,或者出于游戏的目的,执意要抢走我的水粉笔,他对纸上能出现线条感到惊奇,于是就在纸上、地上乱画一气,虽然我们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但儿子写在脸上的兴奋却依然历历在目。由于儿子表现出来对涂鸦的兴奋以及年轻父母对孩子关爱的秉性,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我们总是极尽所能地为儿子提供涂鸦的各种可能,并试图对他进行积极的引导,以激发他的兴趣,所以这一时期,儿子曾经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创作”过大量的涂鸦作品,记忆尤其深刻的是:每天晚饭后,当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散步时,常常要经过一片沙地,儿子总是缠着要去沙地里画画,后来的结果是:沙地成了散步的终点,傍晚成了儿子期待的时光。看着儿子沙地上兴趣盎然地“画画”,我的心就溢满着幸福,所以在这个时期,所谓的画画对儿子来说是一种游戏,他总是很容易就沉浸在能在沙地上创造痕迹的乐趣里,我们也因为疼爱他的本性而乐此不疲,至于画的是什么,我们从没做过具体的要求,毕竟他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开心,他在这种无意识地刻划中,享受着木棒在沙地上留下痕迹的那种快感,也许就是在这片沙地上的刻划,更加激发了他的兴趣,并使他的手、眼、脑的活动逐步协调起来,而且全身的肌肉也受到锻炼。渐渐地就能控制双手的力度,用自带的汽车(轮子不会转动)在沙地上推进和转动,划出一些有意识的线。由于缺乏形态的控制力,往往是无意识地画了一个形,如果这个形有点像小鸭,便会略微加工,加上嘴什么的,使之成为一只小鸭,这样偶然形态所具有的生动性增加了绘画的表现力与情趣。后来又渐渐地学会了用语言来补充他所描绘的世界……公路、大树、城堡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虽然他的画大多需要解说才能明了,因为同样的线,有时候是小河,而有时候却是公路。从他的语言描述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儿子已经逐渐地从无意识的涂鸦,发展到用画画来表达自己意念和想法,我想这既是一种成就也是幼儿在心理上健康成长的记录。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9:44:27 | 只看该作者

《美术教师的教子手记》第二章 创造的……1

第二章  创造的……fficeffice" />

   

通过对儿子进行美术教学的超前试验,我认识到儿童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因为在这个阶段,总觉得儿子还小,所以一直未曾教过他怎样画,只是不断地提供他画画的各种可能,但是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大大超出了我的估计,尽管当时自己受到知识的局限,并没有发现那些作品的可贵之处。但儿子出乎意料地大胆和概括确实让自己惊叹不已。因为当时我自己在中学执教,时常面对着不敢下笔的学生,于是做老师的我不得不在黑板上示范又示范,才能让我们的初中生勉强地开始作业,而儿子似乎从来就不喜欢有人示范。所以即使做了,他也似乎无暇观看,拿起笔就能信手涂鸦。
 

1.JPG
1就是有幸留存下来的一幅,当时为了不影响我看球而给他准备了大量的纸张,也许是常有的球赛影响了他的世界,他画了大量的踢球作品。这幅写生画已明显具有象征性的特点,虽然并没有画出人物身休的具体细节,甚至连手都没有,却把踢球的动态感觉,表现得夸张有致。虽然比例严重失调,但正是极力夸大的那只脚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形象地传达了他的内心的感受。由此可见,人的视觉并不是像镜子那样盲目地反映客观物象,而是有选择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物象最吸引他的某一个局部(特征)。对儿童而言,令他们感兴趣的物象可以以清晰的视觉信息反馈到大脑神经,而不感兴趣的物象或特征都会自然地被筛选掉,也可称为视而不见。它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物象而是画自己所感、所知,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出来,把印象最深,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画大,以说明其重要性。在这一阶段里,看似随意的涂鸦作品逐渐地表现出一种符号性特点,符号化的潜能随着认识和知觉发展自然迸发。
 
2.JPG
2.JPG
如图2中作战的蝌蚪人就是典型图例,他用极其简化的线条概括了格斗的四肢,反映了儿童早期对人的概念化表现。虽与真实的物象相差较大,却能将复杂物象简化为符号、图式表现出来。

 
3.JPG
3.JPG
3虽然用笔不多,但汽车以及车里的人物却表述得清清楚楚,加上车尾冒出来的烟又平添了一种动感。随着年龄增长,所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也越来越复杂。
 
4.JPG
4.JPG


 
5.JPG
5.JPG


  图4图5快乐的一家中所表现的人物虽然依然简化却增加细节的描述,如爸爸的胡子、眼镜,妈妈的长裙、小辨等,反映出他在认识方面的成长。随着大量表象性素材的积累,促进了表象性思维的发展,逐渐使他步入了形象的敏感期,由婴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并由符号性向表现性发展。
 
6.JPG
6.JPG

6中手舞足蹈的儿子,拎着包准备出门的妈妈,以及挥手道别的爸爸,证明了年仅三岁的儿子已经能对所观察或感受到的事件作清晰、形象的描述了,至今我仍能从有意拉长的双臂上,读到他当初要出门去买玩具的快乐。虽然以成人的眼睛来看,似乎不合常理,但我们无法否认正是这夸张的手臂,才能如此形象地表现他内心的兴奋。
 
7.JPG
7.JPG

  图7是在《还珠格格》热播期间所作的一些记忆画,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人物的图式描写与马的具体表现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而且没有身体的“蝌蚪人”曾经持续出现较长的一段时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Arnheim)的理论,认为“简洁完美的形”总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与此同时又会造成一种对“完美依赖的惰性”,因此,在描绘人物时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简单印象,而在表现大脑储存印象模糊的其他物体时,却能依靠视觉,仔细观察或回忆物象特征,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因而在同一幅画里出现两种水平也是很自然的现象。象征期的儿童绘画一般所画的是记忆中的想象,
 
8.JPG
8.JPG

虽然画图8时,儿子已近四岁了,但他仍能想起并表现出二三岁时我推着他到处去看“大铲车”的情景;
 
9.JPG
9.JPG

 图9是上海之行留给他拥挤的交通印象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9:47:55 | 只看该作者
 
10.JPG
10.JPG
11.JPG
11.JPG


 
12.JPG
12.JPG


  图10A、B、C是2000年“十一”长假时在杭州餐厅所作的一幅组画,图10A是刚到餐厅时的情景,因为是临窗落地的大玻璃,使窗外的车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孩子的世界。画得最快的是图10B,也许是餐桌上的美食使窗外的世界悄然消失,极其流畅的线条表露了此刻的兴奋。图10C是听爸爸的话而完成的,所以尽管画的内容差别不大,但花去的时间却更多,线条里明显地找不到前二幅作品中的那种激情,可见儿童绘画是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fficeffice" />

 
13.JPG
13.JPG

11是在乡下老家完成的得意之作,他把这张作品交到我手上时得意地说:“姐姐大所以画得大,望望小,所以画得小。”虽然他还尚未具备表现年龄大小的能力,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孩子的办法呢?另外使他津津乐道的是:“爷爷、奶奶、叔叔都说我鸭子画得特别好!”没想到就是因为能把鸭子画得特别好,所以在此次乡下之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常常没完没了地画鸭子,甚至在画其他物品时,也不忘加上几只得意的鸭子。
 
14.JPG
14.JPG


 
14.JPG
14.JPG
15.JPG
15.JPG
16.JPG
16.JPG

图12A、B、C具有这一时期绘画的典型性。

为什么仅仅是长辈们一句不经意地表扬,会使儿子信心徒增,而且画趣渐浓,这在当时一直令我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直至在盖杰和伯内纳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看到:“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才使自己茅塞顿开,可见及时地表扬会使儿童心情开阔,增强自信。而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为心理动力的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孩童时期的良好意象往往就是周围人给予的评价。赞赏使他获取信心,尝试成功正是他们学习兴趣得以保持的不竭源泉,心理导向暗示他更加努力,而由此获得的成绩会使其更加坚定自信心,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意象轨迹。所以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常常刻意地表现鸭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许刚开始是由于鸭子画得好,但后来也许是老家的小鸡、小鸭、小狗们确实可爱,儿子开始渐渐地喜欢上了画动物。


 
17.JPG
17.JPG
13画的是乡下老家的大肥猪,肥胖的身体,高翘的猪鼻子以及小小的卷尾巴甚至连简简单单的猪栏都证明了当时年仅四岁的儿子除了具有出色的概括能力之外,已经学会了细节的表现。

 
18.JPG
18.JPG
19.JPG
19.JPG


图14与图15是儿子为了向我说明在田野里见到过的虫子所作的图示,尽管至今我仍不知道这两只小虫子的名字,但我第一次将“画得很有艺术性”这样的词汇送给了儿子,疏密有序的线条编排让我大加赞赏。由于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表现性,让重视造型的我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客观真实的标准,他所画的形象是以他自己的感受进行的创造性表现,虽然只是表现了感受上的“像”,但却证明了儿子在捕捉物象特征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1年暑期在象山石浦的海滩上很偶然地带着儿子骑了一回马后,儿子就喜欢上了骑马的绘画题材,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开始陆陆续续表现骑马的场面,不知是出于温情地再现,还是认识的不足,在儿子所画的马上必定有一位爸爸和儿子,
 
20.JPG
20.JPG

  图16就是其中的典型,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像骑马这种连初中生都感到难已表现的造型在我四岁的儿子手上会变得如此轻而易举。由此可见,对儿童来说,画画并不先考虑形的难易问题,只要是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就喜欢画,儿童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经过大脑的概括过程,将自己对该物象的认识,创造一种视觉符号表现出来,这个思维的内化过程促使智力的发展。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4:00:17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世界--一个美术教师的教子手记》后记
 几位朋友过来聊起儿童美术教育的话题,因为没有什么新作出来,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起两年前的那本小书,有位老师说一直没能在我的博客里见到这本书稿,我才想起来当初刚建博客时自己信口开河说要把《一个美术教师的教子手记》贴上去,没想到懒惰的我至今尚未动手,今天把这个光荣任务落实给我儿子,让他帮我贴上。

                         后记
    
由于本人学画出身,刚好又有一个爱画画的儿子,又凑巧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美术教研工作,看到我如此热衷于儿童美术教学,便不断地有人问我是否要把儿子培养成画家?其实说实在的我倒从没想过那么远,教孩子画画只是为了让他用心观察,学会表达,懂得选择,拥有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或者从理论上讲是对孩子的心智健康的发展投注更多的了解与关爱,对孩子的情感与人格投注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基于以上想法,我对我儿王祉八岁以前的线描作品进行了收集与研究,这种极端个别性的取证与研究不可能导致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理论的形成,加之我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素养的浅薄,使得我的目标远远超越了我的学识范围,于是我换了一种行文的方法:以一位关爱自己孩子的父亲的眼光与经历来描述一个普通孩子的涂鸦所带来的问题、发现、喜悦以及某种程度的思考……
  透过王祉的绘画与视知觉理论的平行比较,我深切地意识到儿童绘画与儿童心智发展的同一性,以及儿童绘画在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气质方面无可估量的作用。因为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在为下一步作铺垫,一株植物的花期尽管只是结果的准备,却在开花的阶段展现了与成熟似乎不甚相关的香与色的空间形态。使得我有幸站在欣赏的角度关注孩子的过程性与发展性,从而有意识地观察一个孩子较为完整的绘画历程。
  本书文稿虽几易其稿反复修改,但仍不免存在着许多问题,期待着同行及专家们给予赐教。最后我心怀诚挚的感谢:感谢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的尹少淳教授给予指导,并在百忙中为我的小书撰序,由于尹老师对美术教育学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对儿童美术问题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论述,都为本书的理论指导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感谢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没有他们的热情帮助与建议,也许我永远想不到可以写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感谢我的儿子王祉,年复一年,他以持续不断的热情在各种纸片上留下了无数的"涂鸦",从而为本书提供了足够多的珍贵素材……感谢促成这本书出版的所有的人与事的助缘。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4:00:50 | 只看该作者

儿童美术问题的实质

(尹少淳老师为我的小书《孩子的世界》所写的序)fficeffice" />

    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发展的问题,对国家如此,对儿童个人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儿童问题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儿童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未来学”的意义。

    现在的儿童只在汲取各种营养,充实心智,强健体魄,以便在若干年后从前辈的身上接过重担,肩负起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

    现在儿童的任何“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经历和过程,无论如何不要将其“放大”而成为“永远”。因为这种思维的结果是,儿童的一次“成功”被当成一生的成功而被吹捧,家长和教师为之欢欣鼓舞,以致得意忘形;儿童的一次“失败”被当作一生的“失败”而遭到指责,家长和教师为之沮丧,以致心灰意冷。其实,人生如长跑,一时的居前,一时的落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必为之大喜,也不必为之大悲。

    毕竟,社会还是成人的社会,因为成人在心智、经验、体力方面代表着人这一生物种属最典型的特征。虽然有关儿童的任何问题都是过程性和发展性的问题,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恰恰体现在发展的意义上。这是我们看待与儿童有关的所有事情的一个基本观点。看待儿童的绘画,也应该秉持这一观点。

    多少年以前,我就对成人美术和儿童美术做了区分——成人美术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协调运作,以及情感深沉稳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内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对社会及自然界成熟的认识,以及技巧的精湛娴熟和对媒体的熟练驾驭。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尽管儿童美术具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等为成人所喜欢的特征,但儿童美术毕竟是儿童发展过程的一种表征和产物,只能算是一种“阶段性”成果。社会对儿童美术的态度和对成人美术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看看有没有世界著名的儿童美术家和杰作,再看看有多少世界著名的成人美术家和杰作,就不难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
   
    王福良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充分认识了儿童绘画的发展价值和意义,并遵循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度地渗透自己的教育理念,加以悉心指导。

    他对儿童美术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以自己的孩子王祉为对象的,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他能够与王祉有更多地接触,从而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中观察和研究王祉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和绘画的种种表现,并能在一种比较的框架中发现王祉在生活和绘画中出现的任何一点新的变化。而且,作为父亲所具有的感情因素,也增添他对王祉的观察与研究的细腻程度。

    许多儿童美术教育家提出过儿童绘画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表述不同,但一些基本的过程还是比较清晰的,最为典型的是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的划分。据我观察,对涂鸦期和图式期的认定似乎具有共识,但对儿童是否必然地要进入写实期或者在不能进入写实期之后会必然地逐渐远离绘画的宿命却有不同的认识。

    在阅读王福良先生的书稿时,我感觉到王祉的发展过程的确在印证这种规律。王祉的发展经历过明显的涂鸦期和图式期,虽然写实期的作品还不是非常典型,但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端倪——细节更丰富,比例更符合客观,他的自我中心在逐渐地淡化,并能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观察和描绘外在的事物。
   
    当然,王祉的绘画也证明了儿童绘画的发展并非一种完全自然的过程,外界的帮助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此,王福良先生也深有体会,他认识到给儿童提供更丰富的视觉文化的刺激,更好的描绘和表现的环境,以及鼓励和指导,对他们的绘画的发展过程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这种指导和帮助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王福良先生在书中特别谈到了他一时头脑发热,行揠苗助长之举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并深刻地分析其中的原因,检讨自己的教训。他的教训,给了所有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人以有益的警示。

    这本书可以说是营造了一个儿童美术教育的“动感地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动态变化,也看到了一个家长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为。功莫大焉!

    这本书也让我坚信,儿童美术教育问题,说到底也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