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标题:
人文关怀下的儿童美术教育辅导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7-11-7 22:37
标题:
人文关怀下的儿童美术教育辅导
人文关怀下的
儿童
美术
教育
辅导
夏红专
当
儿童
饶有兴趣,处在喜欢画画的时候
教育
应如何让其有益持续发展?美术教学,应如何进行授课辅导才符合
教育
规律?是我们无时不在思考探究的。
有人强调
儿童
的本体中心地位,主张在美术
教育
上为
儿童
提供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发展
儿童
个性、智力和创造性能力(称之为工具主义),不教之教。但很多“神童”进入少年期后便兴趣全无了。也有人倡导
少儿
美术应以美术学科为基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以严谨的教学训练来实现美术
教育
的价值(称之为本质主义)。两种相对对立的
教育
思想还在共同影响着基础美术
教育
,只不过是此多彼少或此少彼多罢了。
或以
教育
的功能取向,或以艺术本体取向都是可以的。对求异的艺术学习来说,应分别对待一般与特殊的情况,建立在
儿童
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适时适度才是科学的。而今天的课外美术
教育
,教学在无形中还受到两方面的牵制;一是升学的选拔制度;二是培训市场家长的功利思想。导致
少儿
走进美术学习的多,坚持发展的少,功利而为,快乐减少,学习疲惫,缺少了对
儿童
美术学习的人文关怀。认识上的局限还在于:
其一,片面地认为画画是一门手工技艺,强调技术的熟练高强,而忽视画出物(形、色)上所承载的“情感精神”未能把
儿童
画画的作用看作是像体能的训练,有益于强壮身体一样提高了
儿童
的审美、思维、创造能力、甚至可以影响一生。专注
儿童
美术
教育
,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动力。
其二,功利主义地认为将来从事美术的专门学习(进美术学校)和工作(当画家)就是考素描、色彩、形体准确、偏瘦了美术学习审美创造的诸多好处。
其三,当前的学校美术
教育
整体上是“扫盲式”的,虽在进行课程改革,也难在短时间内将美术
教育
转变成为艺术素质(修养能力的)
教育
。
专注
儿童
美术
教育
,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动力。
由此形成:市场趋向——为利而教—缺少关怀。标新立异的实验、展览,
学生
作品的获奖、刊登、入集、考级、出国交流……细想,无一不被功利经济所驱动、束缚,家长的期望使得本应充满快乐与欣慰的美术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其实,
儿童
的美术学习源于一个很朴实的动因,快乐而为,
成长
需要。因此,
少儿
美术
教育
教学应该在尊重
儿童
的前提下,充满关怀地教他们学美术,并要循序渐进。
人文关怀不是让其满足物质需要后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而是需要我们府下身来倾听
儿童
的心声,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抚摸他们的脑袋,肯定、鼓励他们走向自信,而不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人文关怀下的
少儿
美术
教育
,就绘画而言,应该是:
一、 学习大胆地画画,培养良好的人格心态
很多
儿童
画画时,胆子比较小。其实是人格心理有障碍,不敢大胆妄为。我们应首先告诫
儿童
不要在乎画得像不像,画出来就是好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授课风范也应该是大胆饱满的。
儿童
画画就是要训练其大胆的画出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眼里所见的东西,围绕这些东西不断地充实丰富一张画,才是大胆的体现。
二、在观察、记忆基础上多画有生活体验、生浩情节和生活场景的画
我们主张引导
儿童
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去画自己发现的、思考的、 理解的生活内容。如:公园玩、野餐、划船,看了各种动物和动物表演,看到了
妈妈
经常洗衣、做饭等。启发
儿童
用感官去感受生活周围许许多多事物,去记忆诸多事物的“形、色、质、秩序”和“变化”联系,使
儿童
好奇、求知和表现的欲望永不停息,画出对生活的体验。还可以画电视电影里、书刊、画报上获得的故事情节、场景,会给
儿童
产生极大的回味和快乐。要
儿童
画得扎实忽视情绪是不妥的。
三、 人是世界的精灵,
儿童
应多画人物画
从家庭的父母家人,到校园的老师同学,街坊乡亲,到处都有生活着的各种人,人是宇宙的精灵。因为有了人,才有世界的美妙和辉煌,才有歌唱、
舞蹈
、故事和充满快乐的绘画。
儿童
喜欢画人,却又感到难于画好而气馁。多数
儿童
画的人,总是近似庄稼里地驱赶麻雀用的稻草人,缺少变化而显单调。怎样才能画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人呢?
1、引导
儿童
全面地观察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
儿童
画人常常是画出两手张开伸直的样子,我们称之为
儿童
绘画样式的概念化,这并不是
儿童
只知道这样画,而是他们对处于各种动态的人而感到捉摸不定,对一些明显突出的如跑步、跳绳、
舞蹈
这样的动态,也只能用腿的弯曲来表示,难以画出伸展自如的样子。我们应该告诉
儿童
“人”很少是那种不动的笔直呆立的样子,“他们”总是在做各种事情。要画出动的人,简便的方法就是把身体分为两部分理解来画,人就会动起来。除了观察身边的人物活动外,还应到一些公共场所观看。运动场上的奔跑、跳跃,赶火车、大街上张罗生意的摊贩,更是生动有趣。认真地去琢磨,便会发现“人”不仅有高矮胖瘦的区别,还有年龄性别、服饰上的不同;如能再仔细地去观察、比较,每个人的头脑、五官均是不相同的;由于人的表情所至,眉、眼、嘴又会产生很多变化。我们应努力使
儿童
感知到这些不同差别。在具体辅导中,可用小朋友或大人做模特表演各种不同的姿态样子,可以唤起形象记忆,
儿童
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有意去那样画。
2.大胆随意地画出来。不同年龄的
儿童
画人有不同表现形式,不管画得如何,都应该让他们画出来再说。对较小
儿童
来说,画得简练、低幼化或不生动也应多肯定、鼓励,然后启发他们漏画的地方给补上。画得不好的地方,教师应该巧妙地提出,让其下次再画的时候注意改进。实在不行,指导者可局部示意示范。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地努力学习,他们会画得生动有神。
3.告诉
儿童
从头发发式的职业穿戴上的不同去画出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物特征。戴眼镜、缀耳环、长胡子、有皱纹,职业穿戴和职业工具以及风俗习惯是最明显的特征。医生的白帽白大褂的听诊器,战士的军装,工人的安全帽、手套,少数民族的首饰装扮的随身携带(背篓、短刀、器乐)等都是区分不同人物最显著的东西。只有让
儿童
从特征上把握,问题就好办了,在指导地程中,无须大人去示范怎么样具体地画出这些东西,否则,
儿童
又会产生依赖。
4.让
儿童
从细小的特征上(五官、习惯动作、爱好、神态)加以写生描绘。例如,脸的方圆尖瘦、肤色的润嫩与粗糙、眉、眼、鼻的浓淡,大小、高低长短、厚薄等,有些是我们不愿提及缺牙、疤痕、痣点等缺陷,都应让
儿童
善于画出,并予以表扬,让他们这样话,比那种教他画一个个标准的完整、甜美的形象要好得多。
四 、学习把复杂象基本形化简单物象主观装饰化
画画不同于拍照,需要有主观能动的取舍和侧重,以突出所画的事物以及其特征。我们主张在教
儿童
学会分析复杂形体的基础上,把复杂的形态简单化,而把本来就简单的形体主观、装饰化。
画那些形体复杂、细节较多的事物,尽管有不少的遗漏省去,也会生动有神,但是,本来就非常简单(形式上)的表现对象又怎样增强它的生动和美丽呢?如:画本来就没有花纹的动物,单色的衣服和其它单纯对象,无论你怎样观察、综合,都是那种形式简单贫乏的样子,却又是
儿童
喜欢画的东西,像小兔、小猪等,我们则可以引导
儿童
通过主观的想象来表现,充实,或移植好看的内容,合情合理地“无中生有”都是好办法。
儿童
画画也同童话故事动画片一样,没有作者主观的想象添加以美化趣味化,是不可能吸引读者和观众的。
儿童
也很乐意这样去主观想象、随意描画。
五、尊重
儿童
的选择偏爱下适当拓宽画画训练的内容(题材)
有的
儿童
,特别喜欢画战车、大船、恐龙;有的则喜欢画小姐、公主、戏剧人物和童话故事里的人物。让其自为画画的内容还受到生活范围、生存环境、情感和知识丰富程度的制约影响,他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扬弃、对绘画内容的偏爱(也许是暂时的)用不着担心。只要他们感兴趣,愿意画就是好的。当然,对那种老是画两样东西(猴子、鸡、猫等)并用某一固定绘画程式(或线描或中国画等)表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一方面扩大
儿童
生活空间,使
儿童
有较多的见识和经历;一方面通过艺术的影响(成人的、民间的、国外的、同伴们的)和大人的诱导,使
儿童
在偏爱某些内容的基础上加以逐渐的拓展与放宽。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
儿童
画画的内容题材会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和创造表现的形式。
从关怀的层面来看,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强化超前训练是不可取的,也不能把
少儿
当艺术家弄,夸大其潜能,甚至引入不符合国情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更不能把
少儿
美术学习变成比赛获奖、金榜题名的功利之路。
儿童
画教学辅导需要科学、需要关怀、需要我们更新的观念,尊重
儿童
,让他们自由探究,快乐而为,全面
成长
。
欢迎光临 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http://yzart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