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美术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杨景芝
一、教育的人性化发展
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人文学科不是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而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同时要培养具有大国民风范的人——自信、宽容、儒雅、关爱(阮次山语)。它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
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还是以学科为中心,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观。有人提出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又要以学科为中心。二元论在哲学史上早就有争论。物质和精神究竟哪个是第一位的?唯物论着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是基础。两方面都是第一说不通。因此,在教育上两个中心也是不可能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是取消学科,而是把美术学科作为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人的发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人性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强调人的尊严
教育倡导尊重儿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艺术上重视个性发展,发展艺术表现的多元性。教学结果体现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多种答案,没有唯一的标准。
(二)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教育顺应人的发展规律。
1、首先,承认人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儿童在10岁以前都具有创造符号表达认识和情感的潜能。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通过认知和感知启发,开启人的艺术创造潜能。
2、儿童的思维发展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所以美术活动主要依靠直觉迸行。不是先灌输知识,讲概念和法则。而要通过观察、想象进行造型创造。
3、儿童的造型表现是由抽象向写实发展。他们迸行形象创造是由依靠记忆、想象向依靠观察、理解、推理发展,是由主观向客观发展的。成人的艺术创作是由具象发展为抽象,不断简化是一个艰苦的思维过程。儿童却相反,当他们还不具备准确模仿自然的能力时,他们借助简化形式,把对象减少到只剩基本成分,近似几何形。随儿童认知、感知能力发展,才能逐步更具体地客观地表现物象。
4、多智能素质培养。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他将智能分为八个方面,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然而,个体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发现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并使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综合课设计就是考虑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成为自然观察者。如:南京师大边霞老师的生态教育探索。让儿童到森林中闻空气的气味,听鸟叫,拣树叶,观察环境,进行美术创造。
儿童中心高扬老师的多智能综合课设计,每一课偏重一种智能训练,并在每一课中让儿童得到多智能训练。
(三)重视文化的传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在教学内容中加进可较多的文化色彩。美术教育突破了单一的学科教育内容,发展为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教育。
1、美术文化发展史和美学内容。介绍现代艺术各种流派,向大师学习。
2、乡土文化、地域文化传承,学习民间艺术。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通过参观、讨论、书写感受、搜集素材、美术创作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表现能力。
3、自然生态环境、动植物天文、科技等知识的探究。开阔眼界,开拓创作思维。
二、改变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从授业、解惑到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适合经济高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鼓励创新、建立异端。艺术教育也要告别祖父一代的审美,不能『用画得像为标准。提倡艺术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的特点就是创造性,个体的认知和感受不一样,视觉符号的表现也不一样。美术活动是创造性活动,不是技能模仿课。
创造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注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儿童的美术活动是儿童步人人生的早期精神活动。创造艺术符号表达情感是人类具有的原始本能。
儿童的绘画创作主要依靠意象。意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是在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更完美、更理想的头脑中的形象。儿童绘画中的原创性是指创作中的想象力。其特点是:
1、不受真实和观念的束缚,表现得纯朴、天真。
2、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以人性的态度对待自然中的一切,表现出天趣。
3、以虚幻和荒诞的幻想力表现美感。儿童常用拟人、夸张、虚拟、表现性手法迸行创作。
儿童在自身内在的驱动力下,自发迸行的美术活动,产生的原生态作品,它反映人的心象、意象和潜意识中幻象。然而,不是所有原生态的儿童画都具有审美价值。如有的儿童画表现的内容零乱,不能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或概念化地表现内容就不是好的儿童画。
儿童在5岁前绘画创作基本意象表现,6岁以后他们会观察,依靠知觉进行表现。知觉不是被动地获得印象;而是随眼晴活动选择视觉目标,然后通过想象组织成象。这一时期的儿童从程式化中走出来,画面更为生动,有意味。
(二)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学会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感受
儿童美术创作走出标语口号式的教学引导。儿童美术创造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绘画形式,诸如形象、轮廓、对称、重复、渐次、节奏、色彩、运动这些形式要素的运用,也来源于生活中对美的直觉。这正是儿童美术中原创作的源泉。儿童绘画形式只有符合了美的规律,才具有审美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儿童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力的原创阶段,要通过美术教育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儿童美术中的想象力表现也源于生活的积淀,儿童通过想象把不可视的形象变为可视形象,如把风、雨、声音、速度等创造视觉符号表现出来。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物组在一个画面上,他们把黑夜和白天放在一起表现,把室内和室外同时展现在画面上……这种超自然的想象力不是通过技能教育能够获得的。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以培养感悟力、记忆力、理解力、吸收和变革能力为基础。
(三)探索各种适合儿童运用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地的教育特色
儿童绘画的表现技能从成人化、专业化的旧传统中走出来,总结出各种教学方法,使儿童逐渐从临摹发展为创造性表现。
1、卡通画教育。改变了让学生被动学习形象技法的教学,发展为运用形象进行组合创作。有的教师还通过各种构图形式教授创作方法。
2、装饰画教育。根据地区文化特点,吸收民间纹样的风格特点,让儿童掌握基本的装饰方法进行变体创作。
3、版画教学。版画技法易于儿童接受和掌握,作品形式显得更加完美。各地区总结出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创造出许多儿童便于掌握的方法。如吹塑纸粉印版画、独幅撕刻画、纸版画、木刻等。
4、国画教学。国画教学从技法临摹走出来,使儿童能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自由表现生活感受,创作出生动有趣味的绘画。
5、彩色水笔、油粉笔教学。色彩教学摆脱了用固有色概念化表现色彩的习惯,能让儿童自由运用色彩去画,画面色彩明快、强烈、大胆。此外,在材料运用方面也有所创新。如用彩色纸、黑卡纸、细纱纸等材料,使儿童易于表现色彩的效果。
6、水粉画教学。水粉画材料运用自由、轻松、畅快、易于儿童自由挥洒表现。儿童的表现性色彩特点在绘画中被肯定后,充分调动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色彩教学提高了一个新层次。
7、油画教学。目前,油画教学在我国运用还不普遍,由于受条件限制,还不能得到普及发展。但就目前己进行实验教学的单位,教学效果证明,它对儿童掌握和认识色彩有其独特优势,色彩表现更自由、更丰富。
8、线画黑白画教学。线画黑白是儿童型创作的基础,使儿童学会运用造型基本元素,如点、线、面的组合;线的排列;黑白灰的对比等。大大提高了儿童绘画的审美趣味和造型水平,此外,儿童速写能力培养普遍受到重视。这对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都十分重要。
9、多种材料的混合创作。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如纸、废弃物、铁丝、麻绳、树枝、陶泥等做平面或立体造型。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面,综合运用材料也是现代美术创作的特点。让儿童自由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艺术表现,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艺术的生活的品位。
(四)通过教育发展儿童审美表现能力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儿童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身的潜能,实践证明,儿童的艺术表现能力需要经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那种过分强调让儿童自由发挥,不敢适时地去解决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造型表现上的难点的自由化教学;那种一味的猎奇态度去赞赏原生态儿童画,使他们不能随着年龄增长得到提高而仍停留在幼稚阶段的作法,不仅不能使儿童获得创作上的快乐和灵感,反而容易便他们丧失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进行艺术表现的自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教师始终要以自身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旺盛的创造能力,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通过美术元素和艺术表现的构成原理,用艺术表现的各种审美规律去启发和引导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探索、发现、去运用和掌握这些规律,帮助他们能体验到艺术创作的成功喜悦。因此,现代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以灌输的方式强加于学生,而是在隐性教育中不断渗透给学生,以帮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创造性的运用和掌握。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课内外的美术活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开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去重新构建美术学科体系。教师也从旧教育论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推动着我国素质教育深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