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关于“上美术课”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30 22:1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上美术课”的思考

湖州市龙泉小学: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我们身边有序的开展着,,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改的思想更是课堂的灵魂,因此在一节课中融入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改实验前,我们发现许多的美术课堂教学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不能适应或者说要求过高,在新课改的精神下,我们的课堂要求是:改变以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许多的老师纷纷将自己的美术课堂降低专业要求,和音乐、语文、计算机等学科结合开展创新教学活动,课堂呈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学生更喜欢上了美术了,美术教学成为一种游戏、活动的附属品。

一:关于我的美术创新课

1、 小学5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许多的国画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下的要求,我尝试了《水墨体验》的课堂教学,将教学目标定在了学习国画前的启蒙阶段,故目标是:

体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国画的宣纸、墨、水的特性,初步感受材料的质地、肌理。

实践:通过玩水造型、泼墨造型等活动来探索尝试水、墨、宣纸的关系。

创作:尝试各种手段、形式去体验材质和表现国画。

探索:创设气氛,开拓视野,体会新的作画方式和意念国画。

开始了我的国画教学探索:安排了尝试水的各种效果---------探索水墨的变

--------熟悉宣纸各种效果------体会泼墨的乐趣------开展想象国画创作,在课堂中我采用了滴水游戏、活动实验、大胆尝试洒水、泼墨的尝试的方法和手段,学生获得国画的专业知识,熟悉了宣纸、水等材料的特性,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也得到一定的非“常”的感受。

学生的作业也是非一般大手笔,附学生作品2

2、在湘版的美术教材中,针对《巧妙的组合》一课进行了一番设计思考来开展美术活动,考虑到是2年级的美术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目标:

1、了解身边的材料的可塑性,感受对美术作品中的作品要素和构成作品的元素

2、能用铅丝进行造型活动,理解图形组合的叠放形式,在造型、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组合变化,形成对画面的调空意识

3、体会造型组合的多样性,通过欣赏米罗的作品来感受米罗的艺术人生及对作品组合的思维方式。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铅丝造型,请学生自由的用铅丝弯出各种形状(简单的几何形状)-----铅丝造型变变(用铅丝变化出稍复杂的形状和具体的形状)-------组合铅丝造型变化(用刚才完成的铅丝形状来组合出有趣的其他形状)-----色彩组合图形变化-----欣赏组合作品-----说说、评评

两次公开课让我发现了学生动起来了,获得了知识,课堂上有着轻松的气氛,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学生在美术上知道了什么呢?知道了多少呢?,随意的涂鸦、组合就是大师一样的作品吗?或许这个大师的作品来的太容易了。这些问题苦苦让我反思其中的变化,应该说2次美术公开课让我尝到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课堂教学模式上的革新,与同行老师的交谈中我认识到了我课堂上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我设计的课堂上的闪亮点:将美术课堂扩大化,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寻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模糊美术学科的界线,使的我的美术课也可以让我一个语文老师、老技老师来代替的上课形式。面对这样的美术课堂我紧张:紧张孩子们上了这样的美术课,学生获得什么美术知识和能力?孩子们动起来了,活起来了,但是孩子们不会画画了,手工做不了了。美术课堂从一个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模糊学科界限的极端。

新课程的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重大举措,教学一改过去的老套路、三段论、强调了教师的个性、教师上课的个性、创意、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新形式。然而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能丢弃自己学科的本位内容:新的美术课堂形式应该在自己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不是只求新不求实。

三: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分析

呈现这个那个的教学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在实施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们不断的总结思考,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认识不到位: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什么?也许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的,在老套路和新形式的撞击下,我们很多的老师不能正常的把握其中的学科主体地位。在课堂本体的内容上,对知识点理解比较全面,在设计教案时正是理解的全面给老师带来了较多知识点和其他学科的连接,常常能冒出这样、那样的点子来,在处理的过程中又不舍得丢弃和剪裁,这样就形成了点子多但不深入的课堂现象,学生也不能体验课堂教学的高峰感受和艺术享受。其中的先“进入空间”,再“接触实体”的策略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是走了一半的路。可以说我的美术课尝试只是进入了课改的一个空间,但是对美术学科的本位、实体来说还远远没有去探询其中的变化和奥秘。

2、过于追求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人们发展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在培养的创新人才的任务中,我们的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同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过于关注创新的形式、效果,而忽略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老师们精心设计活动、游戏、实验、趣味的知识等来体现自己认识的创新,其具体的表现是教师个性化的上课方式、上课样式多样化、不拘一格“走边缘”现象,而课堂主要的实体---美术任务没有真正落实、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考虑问题、设计教案时往往没有注意到学生学情,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总把课堂塞的满满的,造成了时间浪费、效率不高的现象,从教案上来看环节相扣、内容饱满、形式创新,但真正落实到学生头上的却很小,明显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得到真正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知半解的。

四:营造课改气氛,主动探求美术实体

新的课程改革指出: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和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要从小就培养,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努力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气氛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先决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作为实施美术教学的美术老师还应该重视的是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应此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探询美术学科的深度:

1、坚持多问为什么?为什么应该说都会说,当我们拿到一课教材时我们思考的更多的不是怎么样去设计出教案,而是应该问自己:编者为什么把这个内容放在这样的位置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在了解了这个课的安排后去实施教材编写的目的。同样在设计我们的教案时也要问自己为什么?一:为什么这样设计?二: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活动、游戏和体验?三:为什么要合作等等。在坚持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可以说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该课教学的知识点和全面性,让我们的美术课在真正意义上课改气氛下开展我们的美术教学。

2、作好取舍:课改下我们的美术老师很有自己的上课想法,针对一些大胆实施的美术课我们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却不成熟。许多这样那样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都在一起了能有效果吗?记得一个美术特级教师说过:在我们的美术课中我们得做到5点:“坐标每一条线、探询深度和厚度、高峰体验、整境作用、理性思考理念高度。” 做好取舍应该是探询深度和厚度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取”的有理,“舍”得放下,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

3、多交流多评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