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手制作过程中为何出现冷场 鹤边镇泰小学 范晓锋
一、案例背景 这是岭南版美术第6册《夏日的凉风》一课,是我在片里上的一节公开课。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 我在引导学生完成对扇子的自主观察和欣赏后,激起学生对扇子和制作扇子的极大兴趣。这是圆满完成这堂教学的好兆头。 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引导,有条不紊地制作起来,似乎一切正常,我就去各小组巡回指导学生的制作,只待他们25分钟后完成作品,再作讲评,按照《美术教学参考》的思路完成课程。 学生A开始提问题:“扇子的手柄最好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B突然发问,说:“我不想做圆扇了,做折扇怎么样?” 学生C问道:“这样做扇子漂亮么?” 我一个一个地耐心回答,来回走动不停,感觉很累。
【片段二】: 在制作中学生显得非常活跃,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疑问也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逐渐举手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忙着来回奔走,又累又难起到效果,最后发现他们许多人问的基本是相同的问题。 大致是: “我的胶水还没干,要等多久?” “我的色彩为什么不鲜艳?” “我的比他们的难看!要改一改什么地方,就会好看些?” 我不得不选择打断他们的制作,叫他们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然后开始回答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共同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大概只有一部分学生放下手中的东西听我阐述,但另外一部分同学继续制作,不闻不问。但是讲完之后,那部分不听的同学又提出一些相同相类似的问题。 对于一长段时间的制作过程,学生的兴趣开始减退,注意力开始转移,开始出现无关课堂的讲话声,课堂莫名其妙地失去控制,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有效性正在消失,出现了冷场。
三、课后反思 美术课堂应该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是学生表现自我表达思想的舞台。我虽然准备很充分,整堂课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课堂的激趣部分完成非常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设计与创作”部分把握失当,导致冷场。通过与诸位美术老师讨论交流,还有同其他学科,例如科学的老师交流,发现其实这种冷场很容易发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创作阶段和科学课堂中的试验部分。那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我觉得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在课堂引入阶段,有充足的准备,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与潜能,这点我基本做到了;二方面,制作这个部分,占时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动摇等情绪,兴趣减低,注意力减退,学生疑问越多,越发心神不宁,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与动力来完成创作?三方面,引入部分时间有限,无法解决所有创作技术问题,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尝试着向许多老师讨教,并随后又反复实施这节课教学,尝试解决冷场问题。下面分开讨论这件事情的具体解决方法,并请大家指正。 一、引入阶段,不仅要激发学生兴趣,也要解决基本的技术(创作的技能技巧)问题。 激趣部分没有做好,就会使学生们最初的积极性消失,从而可能导致整堂课乏味,所以做好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在《夏日的凉风》这一课中,用了许多种美丽的扇子实物挂在黑板周围,营造一种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收集各种扇子,让他们展示和交流等等。这样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作热情。 我自己特别在课外认认真真地做了各种各样的扇子,这样自己就更能够了解各种制作扇子的方法,了解工具的使用技巧,预测学生会遇到的难题和特别要注意的方面。后来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先讨论交流经验,然后根据他们所说老师再作补充,讲一些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这样有效地解决了许多问题。 二、有效控制创作过程节奏,将长时间的创作过程分成一个个小小竞赛,连续不断地为学生提升动力激发兴趣,不打断学生的创作。 我们当明白部分学生的心理持久性并不长,很容易失去兴趣。一是他们年纪小,长时间创作,容易产生疲倦;二是在长时间创作中很容易被周围事物干扰,导致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三是在创作中学生容易出现争执,出现不合作显现,降低了学生创作兴趣和合作精神。 我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长时间的创作过程分成几段进行竞赛。例如我稍后在另一个班级开展《夏日的凉风》教学时是这样分段的。依照扇子的制作,将创作过程分成“剪外形”、“装饰扇面”、“组装”三个简单比赛: 1、“剪外形”比赛。看谁能够剪出最有创意又漂亮的扇子形状,但是要注意,一定要能够作为扇子的形状,不能太古怪而失去扇子的本质。同时让学生剪一个扇柄。这段大约5分钟,包括评论时间。 2、“给扇子穿上漂亮的花衣裳”比赛。学生通过绘画和粘贴等多种手段,为扇面做装饰,教师在比赛前强调绘画和粘贴应该注意的问题。大约15分钟。 3、“组装”比赛。学生将准备好的扇面、扇柄、扇坠用木乳胶粘贴组合起来成一把完整的扇子。这部分大概费时5分钟。 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有一个个比赛,学生无暇旁顾,全部精力都用到竞赛与创作中来了。强烈的竞争意识被激发出来,兴趣一直高昂。当然竞赛时教师应当准备适当的礼品,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小小扇子卡片作为礼品。 三、在每个小小竞赛时间交叉的时候,巧妙解决学生遇见的技术难题。 因为有了比赛,所以在每一个比赛开始或结束时我都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学生们遇见的问题,主要通过制作出优秀学生作品的学生介绍讲解他们的作品(一般不超过2分钟),让其他学生了解正确的技能技巧。其次我补充在巡堂指导中发现的问题。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修改。 总结:我尝试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分段竞赛教学,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只要举措得当,就能很好地解决冷场等问题。感谢为我提供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我的教学经验又一次得到丰富。
【案例点评】 校本教研 美术有道 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完成扇子的制作,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教师会更多关注美术课的教育作用,偏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错,只要注意调动了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知识和技能不会成为学习活动的障碍。但是,范老师在这节课上遇到了问题: “在制作中学生显得非常活跃,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疑问也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逐渐举手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忙着来回奔走,又累又难起到效果,最后发现他们许多人问的基本是相同的问题。” “对于一长段时间的制作过程,学生的兴趣开始减退,注意力开始转移,开始出现无关课堂的讲话声,我的感觉到异常,课堂莫名其妙地失去控制,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有效性正在消失,出现了冷场。”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范老师是一个善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他发现问题后没有忽略,而是有针对性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找到了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引入阶段,不仅要激发学生兴趣,也要解决基本的技术(制作的技能技巧)问题。 二、有效控制创作过程节奏,将长时间的创作过程分成一个个小小竞赛,连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动力激发兴趣,不打断学生的创作。 三、在每个小小竞赛时间交叉的时候,巧妙解决学生遇见的技术难题。” 对于敢于面对挑战的人,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范老师有效解决了第一节上课时出现的问题,并积累了小学设计制作的课堂教学经验。范老师的教学得失提醒我们注意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问题,“设计·应用”课型的教学不同于“造型·表现”。前者通常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制作技能必须达到物品制作的功能要求;后者对于作品的完成要求却相对自由和宽松。所以,教师在备这一类型课程时,要对学生的制作难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具有预见性,把问题解决在前。为此,范老师还在课前亲自“下水”作业,熟悉所有的制作环节,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制作中遇到的难题。至于老师针对学生制作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心理,设计了“分段竞赛”活动方式,既不断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为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腾出了时间。当美术课堂中的“梗阻”被消除,教学活动就会自然流畅,美术课的教育作用才得以彰显。当一把扇子的制作将“夏日的凉风”与动手能力培养连接起来,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影响也就自然深入学生之心。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各种要素、每个环节必须有机组合流畅运转,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达成有效教学。 读了这篇美术课教学案例,最令人深有感触的是范老师的教学研究态度。首先,他敢于“揭疤献丑”,公开课上存在问题他一点也不回避,而是深入的思考寻找原因。其次,他乐于虚心求教,不仅与学科同行交流,甚至还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以开放的姿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他勇于实践,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积极在各种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尝试。第四,他善于总结,把《夏日的凉风》这个课堂的三个简单比赛推而广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分段竞赛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研究条件,课堂教学较少受到考试的制约,担负多个平行班教学为进行反复实验提供可能,艺术教学总是能够产生非常鲜活生动的事件,为研究提供素材。新课程提倡广大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美术教师利用自己的优势,像范老师这样结合工作实际,有感而发撰写案例,照样具有研究深度。可以预见范老师的这种研究态度和方法,将促使他走上美术教学研究之路。希望有更多的美术教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007-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