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30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苍松翠柏》的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14 20:3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目

第 2 课 苍松翠柏

年级

8 年级上册

执教

刘晓军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欣赏作品:《松石图》

1.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潘天寿的《松石图》。(约5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特定造型特点及画面情境,教学中对比加入另一幅风格差异明显的松石图,宜简洁。)

教师设问:对比一下,两幅作品的画面在意境上给你什么明显不同的感受?

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幅作品会给你这种感受上较大的差异呢?

你觉得作品中的特定造型与画面的特定意境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看法,引出中国传统绘画以独特的笔墨技巧表现对象,传达不同精神寓意的特点。)

对比展示两幅写意松树作品。(可以局部放大)

学生自主欣赏松树作品

2. 学生尝试自主欣赏松树作品。(约5分钟)

(展现两幅松树为主的画面,注意作品技法风格与画面意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展示两幅松树写意作品。

师生一起分析范画

3. 师生一起分析一幅松树范画的特点、临摹步骤与技法要领。(约5分钟)

(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学生分析的具体方向与角度。)

展示一幅松树范画。

学生临摹范画局部

4. 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临摹范画的局部。(约5分钟)

(强调锻炼学生自己体会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5. 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试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及要点。(约5分钟)

 

学生临摹松树范画

6. 学生正式对一幅自己较为喜爱的松树范画进行临摹练习。(约15分钟)

教师出示三张不同风格与不同技巧难度的松树临摹作品,都不宜偏难。

纸张建议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展示三幅松树临摹范画。

作业展示

7.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

投影仪配合展示。

(第二课时)

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组合

1. 布置学生先用毛笔工具在八开毛边纸上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组合变化。(约5分钟)

在复习上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入新课的教学内容,及时与真实掌握学生对组合变化的已有认识水平与运用程度。

 

观察、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

2. 教师出示两张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约5分钟)

注意结合示意图来强化学生对树木组合基本特点的把握,同时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步骤习惯。

展示树木组合的示范作品。

学生分析试画作业

3. 教师出示几张树木组合变化的示意图,结合前面学生的试画作业,让学生尝试分析作业中组合变化的优劣。(约5分钟)

 

了解画山石的用笔、用墨与结构变化特点

4. 观察山石示范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画山石的基本用笔、用墨与结构要点,了解山石组合大小、聚散等变化特点。(约5分钟)

 

松、石水墨画创作

5. 学生尝试以松、石为主体,创作水墨画。(约20分钟)

纸张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教师出示几张适于初学者直接借鉴的松石小品范画。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展示三幅松石临摹范画。

作业展示

6.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教学评议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适时举行小画展的办法,展示学生作业,激励学习热情。

投影仪配合展示。

2#
 楼主| 发表于 2005-9-14 20:37: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 苍松翠柏

课型类别:综合课(绘画)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调查、欣赏、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1.能够初步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够学习水墨表现松树或者柏树的基本画法;提高学生装对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3.能够运用画树的基本程式、技巧技法,尝试水墨山水小品的表现体会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了解中国山水画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运用笔墨表现树木的、山石的结构特点,把握生宣纸的吸水性与用笔用墨的关系,大体控制画面的水墨效果。
教具准备:中国画工具一套(书画墨汁、毛笔、生宣纸、垫纸、砚台、盛水用具、调色用具、颜料),山石、松树、柏树画法步骤图数幅,山水小品原作或印刷品数幅。
学具准备:书画墨汁、毛笔、生宣纸或毛边纸、垫纸、盛水用具、调色用具、颜料(国画、水彩或水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 学 活 动 媒体运用 时间
组织教学 检查课堂常规,学生学具准备,安定学生情绪。 播放轻音乐 1分钟
导入新课 1.上节课优秀学生作业展示,教师总结评价。 投影仪展示上节课学生优秀作业。 3分钟
2.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国画的有关知识和写意花鸟画的画法,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奥妙和独到之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画中的树木小品画法。 课件体展示有关写意花鸟画的优秀作品(或出示教师范画挂图)。 2分钟
新课讲授 1.作品欣赏:潘天寿的《松石图》,与另一幅风格差异明显的作品相比较。
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屏幕显示)
a.两幅作品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b.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
c.你觉得在作品中的特定造型与画面的特定意境有什么联系? 多媒体展示潘天寿的《松石图》,与另一幅风格差异明显的作品,可以局部放大,便于对比分析。
5分钟
2.学生自主欣赏松树作品,(注意作品技法、风格与画面意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分析松树的生长特点,作品的风格与技法要领。 课件、投影展示数幅松树写意作品(或出示教师范画挂图)。 4分钟
3.教师示范:临摹一幅松树范画,注重体现临摹步骤、技法技巧。 多媒体展示教师示范的录像片段。 5分钟
活动要求 作业要求:每位同学临摹数幅自己喜爱的松树范画。 屏幕显示作业要求:临摹数幅自己喜爱的松树小品。 3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总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的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及要点。范画不宜太难,建议选用八开大小的生宣纸或毛边纸作画。 播放轻音乐,课件、投影展示(或范画展示)数幅风格不同的写意松树小品和学生作业供学生装选择。 15分钟
评价展示 部分学生优秀作品展示评价与教学小结。 投影仪配合展示。 5
分钟
课堂小结 1.评价课堂纪律。
2.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 播放轻音乐。屏幕显示:学具准备:书画墨汁、毛笔、生宣纸、垫纸、盛水用具、调色用具、颜料。 2
分钟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教 学 活 动 媒体运用 时间
组织教学 检查课堂常规,学生学具准备,安定学生情绪。 播放轻音乐 2分钟
导入新课 1.上节课优秀作业展示评价,教师总结优缺点。
2.导入新生课:继续学习松树小品画法。 投影仪展示学生优秀作业。 3分钟
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几幅树木小品范画,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 课件、投影展示几幅树木小品范画(或出示教师范画、挂图)。 3分钟
2.教师示范山水画中画树的程序(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和两种基本的枝干画法(鹿角法和蟹角法)。 课件、投影展示山水画中画树的程序和两种基本的枝干画法片断(或挂出范画)。并显示: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和鹿角法和蟹角法。 3分钟
3.教师示范树叶画法(点染法和双勾法)。 课件、投影展示多种树叶画法图片(或出示挂图)。并显示:点染法、双勾法。 4分钟
4.教师示范树木小品画法:绘制步骤(先画主干,再画枝干、树叶,最后画成小品)。 播放轻音乐 5分钟
活动要求 作业要求:每人临摹或创作一幅树木组合作品,灵活运用树木画法进行表现。介绍《芥子园画谱》。 课件、投影展示作业要求,介绍《芥子园画谱》。 1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及时总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的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及要点。范画不宜太难,建议选用八开大小的生宣纸或毛边纸作画。 播放轻音乐。课件、投影展示数幅树木小品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业(或挂图)以便学生临摹。 18分钟
评价展示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 投影仪配合展示。 5分钟
课堂小结 1.评价课堂纪律。
2.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 播放轻音乐。屏幕显示:学具准备:书画墨汁、毛笔、生宣纸或毛边纸、垫纸、盛水用具、调色用具、颜料。 1分钟

第三课时

教学程序 教 学 活 动 媒体运用 时间
组织教学 检查课堂常规,学生学具准备,安定学生情绪。 播放轻音乐 1分钟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树木小品的绘制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完整的树木山水小品的绘制方法. 课件、投影展示数幅树木小品山水作品(或出示教师范画、挂图)。 2分钟
新课讲授 1.山石绘制步骤及方法讲授。
步骤:勾线、皴擦、点染。
“石分三面”,即画出山石的体积感。 课件、投影展示山石绘制步骤图(或出示范画、挂图)。屏幕显示:勾线、皴擦、点染,“石分三面”。 4分钟
2.师生双边活动:山水小品作品欣赏,让学生自己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山石、树木的组合及其变化。 课件、投影展示两幅优秀山水小品作品(或出示教师范画、挂图) 3分钟
3.教师当堂演示从一块石,一棵树绘制成一幅山水小品,加强学生对技法表现过程的了解以及基本用笔、用墨与画面组织要带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因素。 播放轻音乐,课件、投影展示多幅优秀山水小品作品(或出示教师范画、挂图)。 8分钟
活动要求 让学生尝试以松(或树)、石为主体,创作一幅水墨山水画。选用八开大小的生宣纸或毛边纸作画。 屏幕显示活动要求:以松(或树)、石为主体,创作一幅水墨山水画。选用八开生宣纸或毛边纸作画。 1分钟
学生活动 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学生装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提示,在学生装画完一张后教师要积极肯定、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再画一幅提高积极性。 播放轻音乐。课件、投影展示数幅山水画树木小品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业(或挂图)作学生临摹范画。 17分钟
评价展示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举办小画展。 投影仪配合展示。 8分钟
课堂小结 1.评价课堂纪律。
2.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 播放轻音乐,屏幕显示:学具准备:铅笔、直尺、在角板、圆规、曲线板、直线笔、水粉笔、水粉颜料、调色盒。 1分钟
课外活动 调查了解与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包括产品造型、色彩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缺陷以及市场信息,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 屏幕显示调查表格和调查内容。
3#
 楼主| 发表于 2005-9-14 20:38:16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重点学习写意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以树的画法为媒介切入教学,进入到传统国画艺术中程式化表现方法的学习,尝试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工具进行水墨写意的初步表现,并指向树、石组合的山水画写意小品练习。 教材从中国画以松、柏表现所传达的情感入手,设置以物寄情的情境氛围,强调山水画中树木、山石内蕴的人文精神。通过松、柏等绘画作品所传达的不同精神寓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以程式化的独特方式追求意境表现的特点,认识艺术创作与大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 课本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程式画法以及变化组合的作品样式,讲解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艺术表现的认识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艺术来自生活的道理以及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列举运用双勾、没骨、填色、泼墨和泼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中国画作品,穿插画树出枝、点叶、组合等技法和步骤,为学生学习这些程式技法,以及树的组合、画面的构图等方法提供一种学习范本。 两个学习活动的设置都是围绕以树为主题的练习。通过临摹、创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画树的一般程式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胆创作。教学中一般对学生的临摹效果不宜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可以更多着眼于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把握国画程式化技巧的一般学习路径及学习要点,提供学生课后继续尝试学习国画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材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练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建议:1. 技法掌握的程度;2. 意境的表现;3. 个性的发挥。 “资料库”提供了便于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书目、术语和更多的绘画程式参考资料。 “学习大空间”选择了以树为主体的山水画,提示了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意义,为丰富绘画尝试以及进一步了解山水画提供了一种学习路径。 二、教学目标 *能够初步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 *能够学习水墨表现松树或者柏树的基本画法与技巧。 *能够运用画树的基本程式技巧尝试水墨国画小品的表现。 三、教学思路 1. 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和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空泛、晦涩的词语,技法要求不宜求高。在引导学生理会国画作品中松、柏所包含的内在情感时,注意引发学生对与之相关的语文、历史知识进行回忆与联想,贴近他们的审美经验和感受。 2. 研究课堂教学所需的特定内容和辅助资料。选择教材中适合教学需要的中国画作品以及画家并加以重点分析,始终注意强调作品中程式化表现与特定主题、情感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教学线索。 3. 设计技法演示的内容和方式。课堂演示务必选择易于模仿的简单造型,选择适合初学者的常用笔墨技法,强调关键的表现步骤与技法要点,分段演示技法时,更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演示中所用绘画工具与学生练习工具尽量一致。如果借助其他演示手段,应注意选择典型、明了,能够说明技法问题的影视或者挂图资料,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其中的关键步骤与技法要点。 4. 整体安排教学过程,研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选择相应的对策。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描写和比喻,引入对潘天寿作品《松石图》的欣赏。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松树的造型特点以及画面意境进行简单的描述,归纳这些感受,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对《松石图》进行分析时,注意将柏树和松树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画面特定造型及意境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展现中锋、侧锋、逆笔、顺笔和顿挫等用笔方法;诸如遒劲、婉转、流畅等线条表现的效果;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表现。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形式上有“浅绛”和“青绿”等画法。这一过程的重点是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感,体会作品中不同题材蕴涵的寓意,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分析比较,结合树的生长规律,归纳出树的几个基本部分,引出传统绘画表现程式的话题。分析画家梅清的作品,用线描方法模仿树的不同画法。从树的造型特征、中国画用线的表现特点和墨色变化等方面思考传统绘画表现程式的意义,并发表感想。教师对传统绘画表现程式有关问题作出解答,总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就此结束这一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学习画树的表现技法,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具体的画法。画树先画树干,要求表现树木姿态的主要倾向;再向前后左右出枝,注意枝干发端的相互遮挡。根据树种的不同,前人总结了树叶不同种类的画法,技法上又有点叶和勾叶之分。点叶需注意疏密关系、虚实对比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不可平均对待。教材在资料库中列举了部分方法,供学生参考。 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讲解树的组合。列举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互相顾盼、自然穿插。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形式表现的一般规律。作业中可安排画一些小的构图,对照理解这些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后,开始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创作。可以让个别学生从情感表现和技法运用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创作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画出简略的创作草图。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用肯定的笔法画出生动的造型。水墨的运用可以模仿教材中列举的作品,但不要生搬硬套。参照资料库中山石的画法配以环境。始终强调画面的整体,处理好主体和其他部分的关系。 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的创作活动展开。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哪种画树的方法?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和体会,能否生动地表现?作品是否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以相应的用笔用墨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树的品格。 四、教学选择 与传统教学选用的生宣比较,毛边纸是基础写意国画教学中一种值得积极尝试的材料。毛边纸的材料特性大体处于生宣与熟宣之间,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易于初学者把握水墨的渗透效果。而且,价格也比生宣便宜不少,适应更多地区学生尝试练习的需要。 如果教师在国画课堂教学中直接示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作画步骤与表现要领。但应避免陷入表现的误区,须知加大难度的示范反而可能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意义的指导,甚至使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学习厌学情绪。 如果教师缺乏示范能力,也可以回避课堂直接示范这个环节。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在良好训练方法的指引下,于实践中探索笔墨的特点与绘制的技巧。如果教学设备条件允许,教师直接使用教材配套课件中对应的演示影像资料,或许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思路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方法。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传统通常是从程式技法开始的,如书法、戏剧等等。传统的教学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其中列举一二供老师们参考: 运用移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树的造型进行意义的联想。树的造型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像特定性格的人物,像优美的舞蹈。如《芥子园画谱》中把一大一小两棵树比喻成扶老携幼的一对人物,又如《白杨礼赞》中把白杨树比喻作朴实的农民。用拟人的手法去描述树的造型,记忆树的姿态,感受树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启发学生的想像,丰富他们的情感。 在技法教学过程中,直接从书法入手,让学生从“写”的过程中体会用笔的方法和情绪的表现。借用书法体现的力度、形状与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感受。这样做既便于理解,又利于思维的扩展。同样,把写字的感受直接过渡到画树的用笔上,更利于对笔墨运用的理解和对笔墨效果的体会。 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都遵循从欣赏松石作品情感内涵入手的教学流程设计。如果先让学生在临摹动手实践中体会一些程式化的技巧,然后对比感受不同程式化表现对应的情感差异,再引入特定作品欣赏的环节,或许更能提高学生对传统国画程式化艺术的认识水平。 教材的图片资料中,不仅仅包含了松树,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树木。从教材的完整性与选择性来看,这样的呈现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各种类型的树木教师都要学生逐个尝试练习,势必导致教学的无序。 选择松树不但适合初步笔墨表现练习的难度水平,更易于集中体现教材中的精神内涵。 “以点带面”的策略或许是本课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在课堂教学中,从作品欣赏、教学演示到学生动手实践,都可紧紧抓住松树这个点来重点突破,这样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的可能性将会更大。当学生大体掌握了一种树木表现的学习方法与途径,相信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独立尝试学习更多类型树木的表现技巧。
4#
发表于 2005-9-14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下星期刚好要上这课~嘿嘿~
5#
发表于 2005-9-19 10:39:35 | 只看该作者

很认真!很敬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