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小的孩童会如此这般地表现夸张呢?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的印象和他们脑中的物体形象都不是像照镜子那样原原本本地反映,而是经过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情感的"融化",转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认识。他们所获得的概念经过一定水平的抽象,具有了模糊性和笼统性,但是事物的典型特征与具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内容总是居醒目的优势地位。儿童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些特点突出,鲜明夺目的东西,画面上惊人的夸张,正是这种心理特点的体现。
儿童画中的最佳视觉面
孩子们画画有一种喜欢画物体的最佳视觉面的倾向。所谓最佳视觉面就是最能表达物体特征的那个立体面。人们依据经验和物体的形态总是习惯于选取对物体的某一角度来突出其特点。例如人物、房屋的正面,马、猪等动物、交通工具的侧面,剪刀、花朵的顶面。任何物体的这一个方面都是容易被把握的,如果不是正面画马就不容易表现出高昂的长脖子、刚劲的四肢和潇洒的马尾巴。孩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捕捉住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就会在儿童印象中占有优势地位。
孩子虽小但他们善于抓住优势的视觉而表现事物。图(二)是一个5岁9个月的男孩以"弯腰捡东西"为题画的主题画。他充分地开动了小脑筋,费了很大的苦心使人物折了腰,然而这个腰没能向前折,而是像小杂技演员一样折向后背方向,使人物的漂亮的小脸依然从正面对着我们。实际上在他们的心目中表现人就得画正面的人才是正理儿。图(一)中的医生本该面向儿童,而他还是被画成面向观众,连身体也未能转过去,可见儿童画最佳视觉面的造型特点在一个阶段内具有某种保守性。
一个画面多个视点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对象所见到的形象并不相同,一般的图画都是从一个角度看过去的,即从一个视点来表现的,但幼儿的图画却具有多视点性。他们总习惯于按自己想当然的思考在画面上对付复杂的关系。比如在横竖交叉的马路两侧画树,那些树都以马路边为立足点,垂直于马路沿线而躺在地上。孩子们喜欢画一群人围着桌子做什么事情的场面,如图(四)画的是一群小朋友正在围着桌子吃饭。画这幅画既要传达出群体活动的内容又要把一个复杂的各个方位都有人的三维立体场景用二维平面表现出来。这的的确确是很难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小画者们并不感到困难,他们满有自信地边旋转着画纸边画,"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完成这幅画。乍一看,画的是一个大圆线,里边一些圆东西,外边躺着一圈小孩。小画者说:"这是小朋友围着桌子吃饭。"在孩子看来,画中的每个人都得依着一个桌子边立足,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正面人),他们都要"脚踏实地"呆在画中。于是这类倒着式的多视点的图画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图三)
儿童画中表达的特殊远近法
一般从近到远观望景物时,位于近处的景物显得大些,位于远处的景物显得小些,在面积上,近宽远窄,这是一种透视现象。这种透视变化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把靠视点近的景物画得大些、宽些,靠视点远的画得小些窄些。如伸向远方的火车轨道,其远端就应画得越来越狭窄。一长列队伍,排在远方的人,越近乎远端画得越小。儿童的画却不然,他们所画的长长的道路,一系列并排的树木,街道两旁排列的房屋,马路上的长列汽车等,不论其远处还是近处,大小和宽窄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孩子们自己的特殊远近法。孩子们的经验和对事物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活动,比如一边走路一边观看道路及其两侧的树木,所以任何一段路都是一样宽,哪一端的树都是大小一样的。另外在孩子心目中解放军都是一样大的叔叔,再长的队伍也应该画成一样大的人。他们就是这样在个人经验和体验的影响下来处理画中远近事物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画中的远近法是主观印象远近法
一条基准线的画法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在一条基准线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在画纸下边先画出一条线,然后将所有要画的,全都挤着画在这条线上,故称为一条基准线的画法。这是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地面承载一切事物的空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便用一条基准线代表着地面,认为一切物体都应该落在地面上而不应该放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一条基准线画法的心理活动背景。
儿童画的这些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那些经常受模仿画训练的儿童所画的画,这些特点都被指令性的要求遮盖起来。实际上这些特点只在一个不太长的年龄阶段内表现,此后就会逐渐改变。面对儿童画的特殊造型,成人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画法强加给儿童,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的紧张和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