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说:在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画,我自己不会画。......
我只好给她提出一个画题:那么,请你画一个人吧。
小女孩说:我不会画人,老师没教我们画人。
亲指着一本有画的书说:你就画这条鱼吧。
实际上我和小女孩的对话刚刚开始,母亲就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小书,急不可待地翻找着。我坚持诱导小女孩画一个人,而小女孩反过来坚持要求我给她画人。我意识到她不会自己动笔画时,就顺手画了一个"蝌蚪人",给她看了一下就移开了,然后让她自己想一想怎么画人。这时她犹犹豫豫地画出一个大头人,之后又自感不足,问我还要画什么。我让她看看妈妈就知道还应该画什么了。她看了一眼,说:"画眼睛。"先画了一只,想了想又画了另一只。画完两只眼睛高兴地喊:"我画完人了(图1)。"孩子兴高采烈,可是妈妈却沉不住气了,赶紧拿过笔来画了一个人头(图2),让孩子模仿着画。
(图1)作者:女孩,4岁,北京。
说明:1、小女孩的自由画画本领受到约束;2、女孩潜在着儿童画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图3)作者:女孩,5岁7个月,北京。题目:《天热》。
(图2)这张人头画是女孩的母亲所画,想让孩子模仿。
可能许多家长对这种情景并不感到陌生,也不会认为特殊,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正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情景,可能会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看看那位母亲对孩子画画的心情和态度:
1.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画,并且画出令人满意的图画;
2.她认为应该让孩子照着样子画才是正理儿,所以又拿画书,又动笔画人头像给孩子示范。一句话,就是让孩子模仿;
3.她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4岁孩子的画,以成人的审美观来衡量儿童画。所以当她看到女儿画了一个"残缺不全"的大头人时,竟显得神色不安,若有所失。
小女孩的口齿流利,大大方方。我从她对这次画画的表现中看到:
1.她只习惯于模仿画,就是照着现成的图画或者别人教她怎样画她跟着学;
2.她自由画画的本领受到了束缚,没有尝受到用图画进行自我表现的乐趣,所以对自己独立画画畏怯不前:
3.她对会不会画画的态度和对图画的好坏的评价受到成人的影响,将自己置于"不会画"的无能境况;
4.小小童心中保持着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欲望,并潜在着儿童画独特风格的表现力。所以我才能引导她画出了自己的画。
(图4)作者:男孩,5岁8个月,北京。题目《天热》。
(图5)作者:女孩,4岁9个月,桂林。题目《长大我要当医生》。
我的考察是先通过交流和谈话了解小女孩的特点和学画的情形以及她对画画的态度;然后引导她自主地画自己的画(这一步未获成功);下一步通过启发,因势利导(提出画题,按她的要求画一个做引子)地诱导她自己画一幅画,终使这个女孩迈出了自己画画的第一步。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发是:儿童画具有鲜活的灵气,如果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把儿童画画视为只不过是小孩子描图仿画而已,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束缚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在这一领域失去生动的活力和童真的乐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儿童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