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37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美术该如何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1 18:0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汉启笛教育 刘汉生  摘自启笛幼儿美术《图像创造》教材说明

       多年来,幼儿绘画教学一直延续一种教学理念,即教会幼儿一种简单的造型方法,由简入繁地对幼儿进行技能训练,致使幼儿美术教育背上扼杀儿童创造天性的罪名。现代西方美术教育主张尊重儿童,保护儿童艺术的个性发展,但一些人否认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教育作用,形成教学的盲目性和自由化状态。也有一些学者忽视儿童心理特征,过分强调学科的科学性、完整性,如美国推行的D、B、A、E教学结构,形成脱离儿童实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也难于实施和贯彻。
       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以来,在教学的创新发展中有了很大变化,实践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幼儿绘画并不仅仅体现的是美学意义上的技能教育,幼儿的绘画能力反映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体现他们的认识力和感知力发展。因此,美术教育是一门集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人文学多种学科理论为一体的教育。幼儿通过生活体验和观察,能依靠直觉表现外部世界,这就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基础。可以说绘画是每个孩子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教育者的教学首先应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相反孩子通过观察能够创造形象符号表现感受。绘画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造型表现是因人而灵的,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定式。如果教学用成人的范式让幼儿模仿,势必会抑制他们的创造力,使幼儿产生对成人的依赖而失去自信。因此,美术教学一方面应通过启发、引导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同时还应通过潜性教育帮助和提高幼儿的审美认识力,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和掌握审美表现规律,才能通过教育适时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教育居于人文学科,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人文学科不是使一个人专门学到一门技术,而主要是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幼儿美术教育体现人性化教育发展,首先应强调人的尊严,教学中尊重儿童,欣赏和保护儿童的原创性绘画表现。同时,还应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顺应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知识点的选择应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可接受能力。美术对幼儿的空间智力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它的核心是以创造性思维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而不单纯是技能教育,是认知教育、感知教育、情感教育。对幼儿体现为智育、情感、品格多方面的关怀。

1.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幼儿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成长。幼儿又是在亲情的呵护中生活,情感发展也渗透在每个孩子心里。幼儿通过生活体验获得各种经验,从而认识外部世界,同时也将自己置于这个生存环境之中。因此,生活是幼儿绘画创作的源泉。幼儿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他们的认识和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还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认识周围事物。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是通过视觉思维获得的,是通过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绘画作为幼儿的视觉语言能力,是幼儿素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2.培养绘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兴趣不仅是幼儿活动的情绪表现,也是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探究的精神力量。学习兴趣来源于自信和成功体验。因此,鼓励和肯定会是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最有效方法。持久的兴趣会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能促使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学习习惯,从而获得学习兴趣。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是教育的重要的价值体现。幼儿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大胆、主动、自信、自如地进行探索、创造,有助于形成做事专注的良好习惯,也是他们持久的内存认知动机。
3.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幼儿绘画创造是靠知觉活动完成的。幼儿通过观察积累经验,将外界复杂的不规则形,改造为完美的简活的图形,是幼儿视觉思维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他们自主能动地思维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过程。幼儿认知是靠感性认识获得,他们的知觉能力也是在不断地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中得到提高,因此,可以说绘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们依靠直觉积累经验,再通过想象进行艺术表现。这个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动脑、动手,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经过探索总结经验,并在教师的审美启发中不断了解和掌握一些审美创作规律和方法,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发展过程,正是幼儿美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取向。

二、幼儿绘画发展的心理基础
       幼儿绘画能力发展与其心理发展紧密相连,是同步发展的。绘画是幼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和探索的过程,他们绘画依赖于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感知能力发展。如,对自然物象的属性、构造、特征、生存条件、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面,对形象、色彩观察的敏锐程度,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幼儿的智力水平,生活环境,性格发展不同,绘画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幼儿绘画能力的高低不取决成人教,而是受内在因素驱动和发展决定的。尽管幼儿绘画能力存在差异,但他们普遍具备绘画潜能,有待通过教育进行开发。绘画作为视觉语言,是幼儿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有快有慢,但每个孩子都会沿着一条发展轨迹不断向前发展。传统心理学研究将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按年龄划分为若干时期,根据我观察这种机械划分并不符合儿童发展实际,特别是用这些时期作为界定幼儿发展水平,并不科学合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只能作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绘画语言特征的参考。
1.幼儿对形的认识与感受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生物体出世时具有三个系统并出现在生命的全过程之中,即是:制作、知觉和感受,也就是说婴儿出生后具有三方面的行为样式。他们具有设计动作、识别环境、表达情感的生存能力。婴儿大约在三个月的时候,视觉系统便开始观察,进行形状识别。
什么是形呢?格式塔理论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人通过视知觉将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活动。
       婴儿四个月时就能把各种形区分开来,能认出物体、人和微小的细节。这种形状分类和识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并不依赖指导。这种对外形的感受性被称为完形知觉,它是随着幼儿对环境的体验而产生出来的,是一种潜在能力。
形的类型大体有三种:即简单规则形、复杂而不统一的形,以及多样统一的形。幼儿一般所识别的是一种简单规则的形。如幼儿将人脸看作一个圆形,四肢看成四条线……因此,幼儿二、三岁时所画的人形呈现“蝌蚪人”形象。随着婴幼儿认识力的发展,他们通过对媒介特征的具体感知,对于形的识别也逐步超向复杂。幼儿成长到三、四岁时,其完形知觉就已经相当成熟了。这时,正是儿童形象知觉的敏感期,也是儿童造型教育活动的最佳期。幼儿通过外貌特征把经验进行分类,如,能区别男女性别,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特征,不同大小比例……这时,幼儿已经掌握了成人所作出的许多知觉识别。同时,也具备了运用各种形的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2.幼儿色彩的选择与情感表现
       婴儿出生不久,在能够认识物体之前,就会选择有鲜艳颜色的物体进行注视。因此,婴儿早期常是依靠色彩来辨认物体的。一般幼儿三岁就能分辨基本色,如红、黄、橙、蓝、绿、紫等。但对相近色分辨不清,如柠檬黄与中黄,朱红与桔红等。幼儿四岁以后就能用视觉辨别不同颜色,同时,他们在正确引导下学会说出颜色名称。幼儿辨色力的训练可以通过选色、配色活动进行。个别儿童先天是色盲或色弱时,全色盲儿童无色感,只能分辨色的明暗。全色弱儿童对颜色深而鲜明的可以辨别,但对不饱和的浅色分辨不清。一般全色盲和全色弱的人比较少,大多辨色力有问题的是红绿色盲或红绿色弱,他们主要对红绿两色分辨不清。
       儿童受色彩刺激会产生心理反映。如对色彩冷暖的感觉,红黄色感觉暖,蓝紫色感觉冷;浅色感觉明亮,深色感觉黑暗。同时,色彩还有左右人的感情的力量,能影响人的情绪,使人产生色彩偏爱。如红色使人兴奋,淡兰色感觉洁净,黄色感觉热烈,粉红色感觉甜美,淡绿色感觉有勃勃生机……儿童在色彩选择上往往由于性格差异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爱好。
人的视觉色感的敏锐程度先天有差别,但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高。视觉色感的情绪理解能力,也可以通过训练得以增强。幼儿的色彩美感培养主要表现在色彩的搭配方面,即色彩的对比和谐问题,由于幼儿在色彩感觉力方面存在差异,在色彩表现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一般女孩对色彩的敏感度胜于男孩。
       幼儿绘画中的色彩选择和运用,往往不与物象真实色彩发生联系。他们会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去画,如画蓝色的太阳,红色的动物,绿色的人脸……因此,形成了儿童色彩画的表现性特点。儿童色彩画并不以是否画得真实为标准,色彩的美感主要表现在色彩的协调,色彩的对比中的平衡、视觉生理和心理情绪的表现等方面。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极具丰富性和情感性。儿童用色彩造型,用色彩抒情,主要内容是表现意境情调、情绪和性格。
3.幼儿感受性的差异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绘画水平的差异,不能完全归结是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绘画能力不发达,而应归为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因为,人的视觉具有在瞬间将对象进行组织、加以为形突现出来的功能,这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图形的能力,是机体的一种能动的自我调节的倾向,是一种生理“需要”。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较对称、规则和完美时,这种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可以说通过视觉组织图象进行表达,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
       此外,幼儿绘画能力发展还受心理因素影响,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知觉发展类型,即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儿童是比较理性的类型,他们习惯以客观态度去观察和表现生存环境,比较注意真实的表现画面空间。这种类型的幼儿表现为比较早地进入写实表现。触觉型儿童是比较主观的类型。他们比较专注于自我和由之所发生的感情表现。在绘画创作时,常把自己融进画中人物里,强调或夸张画中人物某些特殊强烈的表情和姿态,不太注意比例和透视空间的合理性。在画面表现上常把其中特别引人注意、印象深刻的物象加以夸张表现,其他物象则加以省略,对物体的大小、色彩运用不以真实为依据,主要取决个人的情感,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触觉型儿童如果能受到注意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将会创作出具有特殊风格、充满感情和趣味的作品。他们创伤多以本身的感觉经验和主观情绪为表现基础,这只是他们在认识和表现方式上的不同,其原因与本人气质、个性及心理倾向等因素有关,与心智发展及创造能力并没有必然联系。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结构
1.目标
1)通过造型游戏感受美术活动乐趣,培养观察生活习惯,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感兴趣。
2)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与造型的关系,获得有关线、形、色、明暗、冷暖、空间、量等造型的感性经验,增强进行绘画创造的自信心。
3)通过直觉学习用线和色勾画形象,构成画面,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提高生活品味。
4)学会使用造型材料,体验造型活动成功的经验,培养专注做事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知识结构
1)形的概念
      平面形是幼儿造型的基础。培养幼儿从生活中中辨认和掌握简单规则的几何平面形,并学会将复杂的不规则形物象,经过提炼、概括为完美的图形。同时,通过幼儿对物象结构的认识和分析,逐渐了解和掌握造型的基本方法。
此外,在幼儿造型活动中学习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培养知觉的敏锐感觉,学习按一定规律进行形的排序,构成具有美感的绘画形式。
2)量的概念
       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量和自然测量,通过观察区别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远近等变化,使幼儿学会用线和形去表现物象量的差异,避免造型概念化发展。
3)空间概念
      幼儿空间概念的建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对大小、形状、方向的认识,也包括对空间的区分。幼儿阶段重点发展上下、里外、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发展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确定物体的方向、位置,以及运动方向的能力。在幼儿绘画中,画面空间表现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构成画面,产生鸟瞰式、开放式、折式、透明的X光试等构图形式。由于儿童绘画受心理发展影响,在画面空间维度表现上也多以二维的平面空间,和主观意想的多维度的不合理空间构成画面。他们一般还不能使用三维的立体空间表现客观世界。幼儿绘画中的这些表现特点,在多元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中并不少见。
4)造型元素的运用
       在幼儿的平面造型活动中,主要使他们学会对造型元素中的点、线、面的认识和运用。通过排列、组合,体会秩序、节奏、对比、和谐、运动、主次等的美感规律,并能简单处理画面中的主体与背景关系。
5)色的辨认和表现
      幼儿色彩表现具有明显的情感性,他们并不以真实为依据。幼儿在选择和使用颜色中,首先要学会认识和辨认颜色,通过对比区分色的深浅和冷暖,逐步学会色彩搭配。幼儿色彩教学不应先入为主地灌输物象固有色概念,这种认色方法不利于培养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去自由选择颜色构成画面。色彩美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色彩的对比关系。因此,画面的色彩配置在解决主体与背景的色彩关系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深与浅的配置,冷与暖的配置十分重要。
6)工具材料
       本套教材以幼儿绘画为主,因此,绘画工具材料多以现在幼儿园常用的硬笔工具材料为主。如彩色水笔、粉腊笔等。纸材以白色或彩色卡纸为主。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幼儿大班适当增加水粉画和宣纸作画。

3.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丰富幼儿的形象记忆和想象,美术创造需要为幼儿创设情境,引发绘画兴趣,刺激幼儿造型表现欲望。通过观察、回忆来整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可以进行现场表演、体验,加深对情境的认识和感受。
2)依靠直觉帮助幼儿认识和感受形象特征,了解有关知识,拓展想象空间,
3)通过实物、媒体音像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观察、记忆,使幼儿获得创造形象的素材,学会用线造型。
4)适时恰当地与幼儿交谈、讨论。鼓励幼儿发表个人意见,表达想法。
5)通过提问促进幼儿思考,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热烈地课堂讨论会使气氛活跃,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自然、亲切地合作,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
6)选择简单易于掌握的造型材料,有利于发展幼儿绘画兴趣,体验创造的快乐。
7)当幼儿腕关节发育尚不完善时,他们手的灵活性较差。为了避免让幼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涂色,可以利用彩色纸通过剪贴、感受和探索色彩搭配关系,还可以利用彩色底纸认识色彩对比关系,培养色彩美感。
8)选择适于幼儿欣赏的优秀绘画作品,提高幼儿艺术鉴赏力。
9)幼儿艺术教育应高起点、高水平。在美术教育启蒙阶段,就应选择人类文化历史中最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来开阔他们的眼界。通过观看画作培养幼儿识图能力,了解绘画形象,绘画的表现形式与画面内容的关系,提高幼儿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10)教学指导应注意因材施教,切忌向幼儿灌输表现技法束缚他们自由表现。
11)开放式教学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放在重要位置。教学中应避免用统一的表现方法教授技能知识。知识技能的启发在表现方法方面要尽量宽泛,从多方面去启发,使幼儿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作业辅导应根据幼儿创作的发展给予指导性建议,帮助他们发展画面。教学过程是幼儿进行积极参与,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4.教学评价
      幼儿美术活动评价是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育的适宜性,以便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关注他们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感知、认识与创造,也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的情感与态度,以及体验与发展状况。既要关注他们的作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幼儿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透过总结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作业评价要让幼儿参与,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想法,了解他们绘画的语言特征。也要让孩子们互评,培养幼儿互相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态度。
对于幼儿美术成绩水平高低,是教师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幼儿之间往往没有可比性,应当关注个体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发展,关心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是否是在不断进步和提高。因此,教学中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十分必要,特别要关注他们在艺术创造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培养和发展他们萌芽状态的美术表现才能。

2#
发表于 2015-11-6 20:53:45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好  学习了 哦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