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97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术教学要让学生“随心所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6 19:3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百佳新东方 作者:百佳新东方 日期:2009年12月20日 关注次数:219
--------------------------------------------------------------------------------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课前可谓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可谓严谨。可是学生呢,你讲的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他听的是枯燥泛味、时时瞌睡;作业时,有很多学生的作业是“不入正轨”,你教他画“狗”,而他画的是“猫”。这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学生的“故意捣鬼”?不是,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的现状:美术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学情”。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但他们仅仅是备“课”,而不是备“人”。教材是他们唯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仅限于知识传授技巧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正所谓让学生“随心所欲”,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一种需要。所谓需要,就是一种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儿童自出生后就会在社会生活、周围环境及家庭中生活成长。由此可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生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这一课时,按照常规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等,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下雨的情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回忆下雨的情景了,加上教师所谓的“形象生动地”描述来让学生获得对下雨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吗?非也。这种虚拟的场景对小学来讲,太遥远、太不可感知了,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就难以积极地去回忆、去创作了。还有,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不随意记忆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占优势,他们对已经历过的事物很难有理性地、整体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在教室中回忆下雨的情景,就不可能对小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把握,无异于纸上谈兵,学起来也就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淅沥的小雨》的教学,一是调整教学时间,在恰逢下雨时才教这一课。这办法看起来有点笨,但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感受实实在在的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对小雨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其实,“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我们知道,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他们在雨中亲自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那种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那种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到了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所有的这些,不可能用一张嘴能简单说清楚的。实践证明,他们对“雨中抱头而跑”、“雨中险些摔跤”等情形表现得很形象、很生动。因为在这种愉悦与激情中,他们的感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呆板变为敏锐,久而久之,这种感知会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变成一种自觉。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做到“心中有画”。

  二、走进学生心灵,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不可小视。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就举起自己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你会很气愤,但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不是小孩的一时冲动,也不是他的故意作秀,他却恰恰给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美术,他只是在试探老师对于他们的态度,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点与线,也许你一时看不懂,但学生自己很明白,做老师的不应该冒然打断或批评,而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分析事理,切不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理。现代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于成人的监督,因此,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要粗鲁地打断,应给予正确引导、由衷的表扬。例如,在教学完《闪光的烟花》后,大部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一个学生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画出烟花的不同形状与色彩,而是从头到尾画的是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这些点和线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你也许会气愤地说这简直不是一幅画。但你能说这不是一幅很好的画吗?这幅画里不是充满了激情吗?只要我们仔细地、冷静地回忆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这不是一位小学生对烟花的独特感受吗?孩子们的创意是永远意想不到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理,一切都如春天般的花朵绚丽多姿,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传达心里的烟花形象。烟花在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一个一个的,但在孩子眼里就有可能是一点一点的,一条一条的,也有可能是其它形状的。这一切的不可思议,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决定的。对于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的马虎与浮躁,反而表扬他观察生活仔细、角度独特。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的作业非常认真而有个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总喜欢站在小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善待学生习作,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乐趣之中。我在一年级教学中发现,有一位同学不管老师教哪一课,他都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然后开始画小人物形象。我对这种“不务正业”的现象先是采取制止的办法,让他认真听课,完成课堂作业,可结果他的课堂作业还是完成得很不好,我心里很困惑。以后这种现象被他重复多次,但我没有按以前的方法做,而是改变了策略。我故意不作声,让他尽情地去画,甚至还有意鼓励他画,结果发现他对小人物形象是情由独钟。而且,我惊奇地发现他画了整整一本子的人物形象,对这些人物形象我不敢相信是出自他手,不管是比例,还是神态都很准确、惟妙惟肖。因为这些,我对他产生了好感。后来,从他的母亲那里了解到,画人物形象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没事就会拿起画笔去画小人物形象。此后,我开始有意地去指导他,把他的小人物形象作品在班上传阅,鼓励他进行小人物画创作。现在这位同学不管是美术兴趣还是绘画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能力,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操作条件,正确引导、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敢于去思考,敢于去实践,敢于去创造。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他们的爱好,表现他们的追求,并给予恰当的辅导,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怎样使学生越来越热情,越来越喜欢每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他们心理需要,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这实则满足了学生心理上的成功需要,这种成功会促使他们会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
2#
发表于 2012-4-17 10:49:21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
3#
发表于 2012-4-20 14:26:05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4-20 18:20:04 | 只看该作者
赞同~~~~~~~
6#
发表于 2014-4-14 20:14:3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茶陵谭小勇,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怎么变成了什么东方的呀
7#
发表于 2014-5-20 00:01:52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借鉴,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