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34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睢宁儿童画成国宾礼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0 14:0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睢宁儿童画成国宾礼品
北海人 > 新闻中心

  

  睢宁,在中国地图上只是2800多个小圆圈(县及县级行政区域)中的一个。但是,她却孕育了一朵艺术的奇葩,这就是睢宁儿童画。从1956年萌芽时算起,睢宁儿童画已有15000余幅作品送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获国际各类奖项1300多个,包括外务大臣奖和特别金奖在内获金牌223枚。1996年底,国家文化部命名睢宁县为“儿童画之乡”,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儿童画之乡”。今年,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又将睢宁儿童画作为礼品,多次赠送外国友人和有关国际组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明。历史上相对贫瘠、现在仍不富裕的这片土地,何以能孕育出这样享誉世界、荣为国礼的艺术品呢?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来到睢宁,进行了一番探访。

  (一)

  走进睢宁,下榻国际酒店时,门前广场上的一尊雕塑,首先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是当地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器“铜牛灯”的仿制品。此灯原件现存南京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它高26.5厘米、长21厘米,由牛身、灯体、灯盖三部分组合而成。牛的躯体浑圆结实,强壮有力,俯首,耸角,翘尾,虽然双目圆睁,但是神态憨厚可爱。灯由灯座、灯盘、灯罩组成,灯盘与灯罩均可任意转动方向,以调节明暗亮度和照射方向。灯罩顶部为穹窿形盖,内有圆管状烟道连接着牛头上的双角,牛角内空,牛身盛水。点灯时,烟通过牛角入水,进行水解除烟。整座灯的造型新颖,意趣盎然,蕴涵着精湛的铸造工艺及超前的环保意识。

  了不起的创造,了不起的艺术。在睢宁,从汉墓、汉画像石,到汉代历史典故,的确让人感到浓重的汉文化氛围。古时睢宁以下邳地域为主。楚汉相争时,双方英才人物皆曾在睢宁相会或留迹。被称为“人杰”的张良,隐居、发迹之地皆在睢宁。汉高祖后来封张良于齐,张良不受,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臣愿封留足矣。”“乃封张良为留侯。”据《史记》注,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与睢宁邻近。《史记》中的“圯桥三进泥中履”的故事,千古传唱,妇孺皆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睢宁的古邳镇。当年,灭秦志士黄石公三次约张良圯桥相见,后授张良《太公兵法》,张良研读后,帮刘邦成就大业。

  在厚重的历史土壤下,是睢宁悠久的文化和多彩的民间艺术。提起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当地无人不晓。《牛耕图》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和精湛的雕刻技巧,与苏州的园林、南京的明陵并称“江苏三宝”,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瑰宝。欧美出版的《中国艺术史》,封面用的就是《牛耕图》。几乎所有的中国艺术史著作中都选了这幅《牛耕图》。收藏它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也曾用《牛耕图》做门票图案。《牛耕图》为今人描绘了一幅汉时优美的田园风俗画。作为汉画像石的代表作,它构图饱满,层次分明,雕刻精湛,纹饰华美,其风格古拙凝重,装饰效果突出。到了近代,睢宁人独创的“蝴蝶画”,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质大奖。

  一位研究睢宁儿童画的学者说,“但观每一幅,幅幅充天塞地。这难道不是睢宁汉画像石的风格!而这正是此方百姓胸襟博大与充实心态在儿童绘画艺术中的再现。”

  (二)

  由于自然环境的因素,睢宁一度的确是一块非常贫瘠的黄土地。

  睢宁境内黄河故道总长69.5公里,黄河故道带给睢宁大量盐碱地。上世纪50年代开始,睢宁开始了浩大的治黄改碱工程。据在基层工作30多年的张甫文介绍,睢宁县西北部的姚集镇就在黄河故道两侧,有“睢宁北大荒”之称。当地曾有一首民谣这样形容治黄改碱之初的情景:春天到,秋日末,飞沙弥漫盖青稞,路上行人难睁眼,一步一个沙灰窝。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造,这里成了一片绿色的粮仓。睢宁全县现在则是河渠成网,林果成片,不仅治沙、治碱、治黄大获成功,而且成为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意杨(意大利杨树)之乡”、“三水梨之乡”、“白山羊之乡”。

  睢宁人战天斗地、善于改造自然的举动和业绩,在激发着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的同时,也给小作者们提供了许多美丽的绘画题材。国际金奖作品《俺叫沙滩变果园》、《果林深处是我家》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过去经济欠发达、相对闭塞的环境,也激发了儿童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刚刚出版的《中国睢宁儿童画》一书,收入百幅金奖作品。记者翻阅发现,描写睢宁家乡美景、果树动物、劳作收获等的作品达91幅。

  (三)

  

  今年4月,外交部长李肇星赠送给澳大利亚外长的睢宁儿童画金奖作品《龙门石窟》(张忠实画9岁)。

  

  上世纪70年代在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图案。

  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睢宁境内群众各式各样的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活跃并形成鲜明特色。做了40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的钱雪潮老人说,2004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省级首批试点保护工程项目的“睢宁落子舞”就是其中之一。1956年,“睢宁落子舞”的5人落子节目在南京演出,获得省级优秀节目,并于1957年代表江苏省到首都北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和亲切接见。此后,睢宁落子舞又发展成9人参演,其表演程式和内容,也有文、武之分。每逢春节、农闲时,落子舞走街串巷,并到村中田头巡演。一听到咚咚锵的锣鼓声,一声“看会去”,男女老少往往倾巢而出,且百看不厌。落子舞以及其他的小戏、杂耍等,其表演者扭捏夸张的动作和幽默风趣的说白,往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画童们的构图和笔法。

  睢宁实验小学高级美术教师金路认为,睢宁儿童画之所以能闻名世界,最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抓住了地域特色,二是画里有民族的东西,三是画里有农村孩子的质朴。

  从下邳国到睢宁县,源远流长四千年。纵观睢宁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其中久负盛名、颇具影响、令人叹为观止的竟然是同一个文化品种,那就是绘画。绘画是睢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支动脉。睢宁儿童画也正是汲取了睢宁四千多年丰厚的文化滋养,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而茁壮地成长起来。本报记者时力强陈正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