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全面的文化素质。
一、两种教育观的撞击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的教育观点体现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他们主张把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健全发展的工具,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儿童发展人格;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类型,教师应依据儿童不同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同时他们还特别重视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这些教育观念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把人的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的目的,这与我国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相吻合。美国美术教育家艾略特·W·艾斯纳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儿童的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认为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此种观点是以学科基础为中心的,更强调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这种观点弥补了“儿童中心主义”在西方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而我国以往的美术教材内容从掌握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来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规则的简单形入手编排教材,让儿童练习画准形象,这是从成人角度分析考虑问题的主观认识,并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因为要求儿童徒手练习画准规则的形状并不容易,而且枯燥乏味。况且对儿童来说,画画并不先考虑形的难易问题,只要是感兴趣的内容,他们都喜欢画。儿童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经过大脑的简化过程,将自己对该物象的认识,创造一种视觉符合号表现出来,这个思维的内化过程促使儿童智力发展。因此,为儿童设置复杂的不规则形状作为教材,恰恰能促进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儿童绘画造型问题只要求他们表现感受上的“像”,培养儿童善于捕捉物象特征的能力,不能一味要求儿童画形要做到准确。这样做,实际上就大大解放了儿童,使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儿童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因此,不能只以客观真实为标准来衡量儿童作品,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应以他们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为特点。对他们绘画中表现的不真实、不合理性,都要用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给儿童如何在绘画中使用造型元素,即点、线、形、色,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如秩序、节奏、疏密、对比、调和等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并不断用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以及现代艺术中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对他们进行艺术启迪。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儿童的智力因素,即发展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都依靠发展直觉进行,如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知进行艺术表现。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和创造,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儿童即使在写生中也要画出有创意的图画。教学手段方面,利用多种媒体和方法对儿童进行感知刺激,引发联想,如用实景、实物观察,幻灯、录像观察,语言描述、联想,听音乐,欣赏作品等方法。
另一方面,儿童参加美术活动对他们的成长最有益的是在画外。它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加完善的人。它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自信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专注的习惯,不怕苦、不怕累、不受成功和失败的干扰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等。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成长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美术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1、发展儿童感知能力。美术活动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感觉是人发展认识的前提,儿童的认知能力大多依靠形象思维获得。因此,发展感官,促进智力发展是美术活动不可替代的优势。
2、培养丰富的情感。情感是学习的动力,美术活动有利于儿童情感宣泄,使身心发展得到平衡。同时,美育又能陶冶情操,使儿童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艺术能使人充实和完美。
3、培养创造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美术活动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流畅与变通能力。
4、发展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观察进行的视觉思维,是儿童早期的思维活动,他们通过创造视觉符合表现认识,发展智慧,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
5、促进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造。美术活动以创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培养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的品质,培养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
6、提高运用媒材、技术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美术活动以动手操作为特征,新的媒材、技术不仅容易引起兴趣,而且可以培养探索学习的习惯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
7、培养丰厚的文化修养。通过欣赏活动开拓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习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判断力。
8、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美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美术实践活动是促使儿童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一项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工程。
三、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
(一)视觉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主要媒介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不仅体现儿童在环境影响下成长的规律,也体现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它首先体现在发展感官能力、促进儿童创造思维发展方面。儿童绘画教育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视觉化的心灵
⑴儿童喜欢画记住的形
一般儿童都靠记忆画画,他们并不懂得依据客观物象去画,记忆中的形象是儿童对物象特征的简单印象。如3岁、4岁的幼儿画人,由于他们只记住了人的头部和能活动的四肢,所以常把人画成“蝌蚪人”。一些儿童到8岁、9岁时即使这写生画画得很好,只要他们凭记忆画,仍旧总是用简化图形表达形象,如图1、图2两幅画中反映的差别。
此外,儿童画画还受以往经验影响,当他在观看某种物体时,往往还把过去知道这个物体的样子用到眼前观看的物体上。一些儿童因为临摹了动物的卡通形象,当他们面对动物园中真实的动物时,画出的仍然是记忆中的卡通画。可见记忆对知觉活动是有强大影响的。有人先入为主地给儿童灌输成人创造的概念化造型“词语”,使儿童图画中常会出现一种样子的太阳、大雁、小花、房屋等,这种背着画的能力虽然也锻炼了儿童的形象记忆力,却阻碍了儿童发展视觉认识活动,培养了思维的惰性,压抑了他们创造思维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不赞成用临摹的方式教儿童掌握绘画技能的原因。
⑵儿童喜欢画知道的形
儿童常喜欢把自己对物象了解的知识和要诉说的事物情节,用说明性图解方式表达出来。如幼儿画手从用一个圆形表示,发展为在圆形外画许多条线,表示人有许多手指。进而又从用5条线表示手指数量,到把手画成一朵有面积的小花。这个手的图形演化过程,体现了幼儿对手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儿童思维能力发展初期,各种物象都作为独立实体被单独摆在画面上,物体之间互不发生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完满”。如图3,是一位小朋友3岁时表现爸爸坐在椅子上喝水的画,他画的水杯、人和椅子各自摆在画面上,互相之间没有关系。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画面上的物体才逐渐有关系。
⑶儿童能画看到的形
指导儿童画写生,并不需要具体规定应该怎样画,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增强他们画的信心,帮助和指导他们观察,并指出应避免的问题上。教师还要在画的过程中不断根据造型原理加以启发和提醒,从而使他们的画更加生动、具体,更符合美的原则。对儿童传授知识应在启发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2、培养敏锐的感知力
⑴使儿童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
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儿童画画并非是对外界事物的机械、被动复制,而是有选择的行为,他们对外界的选择常受情感支配。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孩子,他们从生活中选择的内容会有很大差别。有的孩子淘气或功课不太好,常被训斥甚至打骂,他们情绪受到了压抑,就在画中表现哭泣的内容。与此相反,有的孩子生活得自由宽松,性情活泼好动,他们画的内容情感丰富、生动感人。
⑵使心灵得到审美满足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幼儿的审美活动是从两岁前后开始的,这时他们的美感也已初步形成。如,他们喜欢注视鲜艳的颜色,能分辨好看的和不好看的东西,对美产生愉悦情绪等。随着年龄增长,幼儿通过视觉逐渐能将刺激物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看到了“形”。幼儿所画的象征性图画,是客观对象反映到他们视觉中生成的视觉映象,这种简洁完美的象征符号,表现了儿童对美萌芽状态的追求,因为这种形能给人带来舒服愉悦的感受。
儿童常喜欢把要表现的形用有序的形式排列展现。如图4,他们把树叶均匀地排列在树干两边,使人感到秩序美;再如图5,儿童常把人物画成正面的对称形,并把人进行重复排列;画天空中的小鸟和云块用渐次排列的方法,使形象逐渐变小,画面表现出对称美、重复美和节奏美。
我们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让儿童过早接受专业绘画知识、技能,让他们根据理解不了的知识去画,反而会束缚儿童能力的发展。
首都师大杨景芝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请23位8岁-11岁儿童写生人像,第一张作业用一节课时间通过直观感受画,第二张作业由老师讲头部的基本比例和画法,然后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再画。结果全体儿童在第一幅作业中根据自己观察,能用线生动地勾画出人物的特征和形象,而后一张作业,除了有一名11岁儿童能勉强粗略画出人物轮廓外,其他人竟全部画不出形来。由此证明,过早地向儿童灌输知识和理论,对儿童教授专业技法,并不容易被他们接受,那些专业知识、技能只有儿童具备接受能力后才能逐渐传授。放手让儿童在参加美术活动中自己去感受,去探求表现方法,才能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
3、培养意象思考的能力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所指的“意象”,是指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相结合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含有主体感情因素的物象。生活里形象的反复出现会留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意象并不是自然形象在头脑中的复现,它是经过思维活动进行加工选择的。儿童的心理意象会使他们具备优良的感受能力,从而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绘画是10岁前儿童们共有的潜能。人一般在小的时候都喜欢画画,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创造力、想象力旺盛,有的孩子就显得薄弱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意象积淀有差别。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首先应把人放在主体地位上,使他们在活动中具有审美的能动性;其次,要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再次,还要培养他们追求美的兴趣和意向。想象的画一般的特点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想象时,要尽量提供各种线索,把思路打开,用儿童的心态去启发儿童,他们就会进入想象的世界里去,画出真幻结合、虚实相生的动人画面来。
(二)、生活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源泉
儿童绘画是儿童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如果没有产生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
1、儿童绘画语言的类型。
A、符号性表现:把所要说的事件、情景用图解符号做示意表述。
B、夸张性表现:对所经历的事通过夸张形象传达感受。这种类型的绘画多出自情感型儿童之手。图6是一个5岁男孩表现全家人睡觉的图画:一张俯视的大床上躺着他的爸爸和妈妈,作者被安置在中间,人虽小却占据着床上一半的空间,画面充满安全舒适的美感。图7是一个小朋友7岁时所画的看三维立体动画以后的印象,作者因为戴上了一个有特殊功能的眼镜,使所看到的恐龙好像真的从电脑里跑了出来,画面显得十分真实有趣。
C、描述性表现:对所观察的事件用形象做清晰、明确的描述。图8是一个8岁小朋友画的记忆画,展现了公共汽车里的情景。在“揭开”顶盖的长方形车厢里,最前面坐着开车的司机,右前方坐着售票员,车的两侧有车窗,车厢里有站着、坐着的许多乘客。画面还表现了一些细节,如车上的各种仪表、零件,这些显然是作者所关注的典型内容,也反映出这个儿童的观察力。
D、认识的综合表现:对所了解的事物各方面,根据记忆进行主观组织,做综合概括性介绍。图9是一个6岁小朋友的创作,表现他上学时从家到学校沿途所见的景物。画面左上方的一幢楼是作者的家,右下角是他就读的学校,一条曲折的行驶着车辆的公路通向学校,作者清楚明白地交待了主题。有趣的是作者利用公路两旁的空间还具体画出了学校附近的真实环境,如校门旁的过街天桥,以及路边的121路车站和绿化的树木。作者利用建筑和树木填充画面空间,使画面内容丰富而有变化,同时也烘托了主要内容。
E、想象性表现: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或想象创造虚构性形象或场景。图10是一个9岁小朋友画的想象画,表现一个由许多机器人操作的工厂正在生产各种机器零件。巨大的传送带两边站着在各种工序工作的机器人;画面前景还跑着两辆车形机器人,它们穿行在车间各部。这幅画的作者如同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工程师,设计出人们未来的自动化美好生活。
F、写实性表现:根据所观察的事物,凭记忆再现客观实际。图11是一个8岁小朋友参加北京庙会以后画的记忆画,真实地记录了他在庙会上见到的一个场面。这幅画从构图到人物关系表现方面都反映了作者的写实能力和记忆力。
G、装饰性表现:把生活中的形象加以组织、装饰、美化,使其具有美感。图12是一个6岁小朋友所画的大象,他对线的组织和表现有着自发的敏感,运用线的不同方向和不同疏密排列变化,很好地表现出对象的空间关系和体积感,使画面不仅有装饰感,而且增强了真实感。
综上所述,从观察生活中产生的儿童绘画,一般有以下特点:
⑴内容详实具体。
⑵形象生动感人。
⑶画面表现形式多样。
⑷具有独创性。
(三)、兴趣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的动力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儿童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感情会兴奋、愉快、欢乐;如果没有兴趣,他们会产生厌恶、痛苦、烦闷等消极的对立情绪。人对所参与的事物没有积极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兴趣。
1、兴趣与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常紧密联系着,好奇心常是引起兴趣的先导。儿童的好奇心重,对新鲜的、有意思的事由于好奇常会引发兴趣,好奇心驱使他们喜欢寻找奇异的、有刺激的事物,好奇心还会引起探索的兴趣,激发创造性活动热情,引发创造思维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奇怪的、能引起幻想的题材会使儿童感兴趣,绘画创作效果也比较好,如《一条深海里的大怪鱼》、《一只怪兽》等。让儿童画生活中没见过的,不存在的形象,就给儿童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满足了他们喜欢探索、喜欢自己发明创造的表现欲。
2、兴趣与专注力
比一般兴趣和乐趣更深一步的意向是志趣,兴趣主要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认识倾向。乐趣蕴含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志趣是对所从事的活动内容有明确目的,变成主体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是主动积极的。有了学习绘画的自觉性,就会使绘画动机变得稳定而持久,调动起画画的积极性,产生出画画的毅力,即使画的过程中出现干扰与挫折,也能主动克服。动机不仅体现为提高了认识,而且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绘画热情能支配人全身心地投入,产生废寝忘食的专注力和持久的、饱满的学习兴趣。
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特点造成他们做事的注意力、持久力比较差。有的孩子喜欢不停地动,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干一件事。对这种儿童教育要有耐心,不能强迫或打骂,对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可以分几次去完成,使他们通过努力能看到成绩,从成功中增强信心,逐步培养起兴趣来。兴趣是由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引起的,如果儿童在某方面能长久保持兴趣,他的才能就会由于得到发展而显现出来。
四、美术教育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
(一)、启发是培养能力的催化剂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艺的过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所规范好的一套答案模仿和识记。如绘画教学,由教师示范具体画法,规定作画的顺序和技巧,学生按照教学要求用模仿的方式被动学习。这种传统而古老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从表面看容易出效果,能显示教师的技术水平,也能使作业水平整齐划一,达到一种标准。然而,却压抑学生去发展能力。
而我们一些做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由于自己分辨不出艺术品位的高低,也看不懂儿童画,却常以自己的水平去斥责或任意修改儿童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艺术素质成为当前教学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应相信儿童具有绘画潜能和自发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儿童去注意、去思考,他们就会自己想办法去表现。儿童所以常发出“我不会”的声音,是因为他受到压抑,没有信心。困扰儿童去自发学习和探索的原因是成人加给他的不满和急躁,也是传统教育培养的一种惰性。
以前两节课例来分析,为什么老师具体教了画法,儿童反而画不出来,让儿童自由抒发和表现,画起来反而容易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儿童与成年人在观察、认识事物方面是不同的,用成年人的造型方法去教,儿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放手让儿童根据自己观察和想象的方法去画,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适合儿童发展智慧。儿童把获得的信息经过分析加工、重新组合,不受约束地去想办法表现,加之教师不断提示、鼓励,不断消除绘画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儿童就会习惯这种教学,体现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能力。
传统美术教学划分课类只把命题创作作为创作课,其它技法课一般都以临摹方式传授表现技法,这样做的结果就极大地缩小了学生的创造空间,限制了学生发展创造能力。儿童的视觉语言本身就体现创造性,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造象征符号,创造独特的绘画空间形式,创造与众不同的形象,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去表现……。这些儿童自发的创造行为本应通过教学加以肯定和发扬,使他们由创造的自发行为变为自觉行为,从而通过审美教育激活和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美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课业都渗透着创造因素。
(二)、发展个性是培养才能的关键
个性差异包括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年龄特征、生理特征等。个性形成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是由生理发展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由环境习得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各种特质都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能因发展而转变。因此,个性具有可变性、可塑性。
1、个性表现
个性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往往十分明显。首先在兴趣方面,不少儿童生来对美术有特殊爱好,时常喜欢涂涂画画,或用橡皮泥做立体造型。经常的实践活动,使这些儿童较早地显露出美术特长。如,儿童不同的气质往往流露在画面上,我们能从他们画面表现的情感、情节、造型特点和线条的运用等方面去感受和分析。例如图13、图14两幅表现鳄鱼的图画,前一幅是气质灵活型儿童所画,三条鳄鱼凑在一起嬉戏,所表现的动态、神情,所运用的流动的线条,给人一种活泼、热烈的情绪感染;后一幅画的作者气质中显然带有安静、稳重的不灵活型倾向,作者运用整齐、对称、规则排列、直线造型等手法,给人一种稳定沉着、踏实认真的感觉,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感。这两幅画各有优点,都很出色。因此,尊重个性表现的评价原则是包容各种不同表现。人的性格有好坏之分,也是可变的,在绘画活动中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也很重要。我们在活动中发现作业成绩好的儿童往往是坚持力强的孩子,能够认真去做,使画面内容表现充分、完整;一些没有坚持力、没有耐心的孩子总不能很好完成作业,怕累、怕麻烦、贪玩,就画不好。因此,要不断用表扬的方法肯定优点,树立好的典型,激励儿童主动克服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
2、个性培养
儿童能否成才,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尊重儿童的个性。创造型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他们敏感、思维活跃、喜欢独出心裁、有强烈的表现欲,自信、好强,勇于出新。鼓励和保护儿童的这些积极因素,就能促进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为了维护教师尊严,便于管理,喜欢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用一致性的思维、一致性的表现方法去要求,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容易使他们缺少信心,依赖心理强,形成机械刻板、容易焦虑的心理特征。
美术教育中发展个性必须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儿童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使每个人都得以发展。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孩子,能热心对待每一个儿童,教师具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和修养,才能引导每个孩子走向成功。教师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就会使每个孩子画出各不相同的作品,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五、美术教育与儿童情感培养
情感与表现
儿童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是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也是十分细腻的。儿童是怎样通过绘画活动表现情感的呢?
绘画对于儿童来说,其作用并不在于艺术性、思想性如何深刻,也不在于绘画技艺表现如何娴熟、高超。儿童画画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画好玩。他们把画画当作游戏:一支“神奇”的笔,它能自己流淌颜色,能画线、画各种形……画画能满足他们探索使用工具的好奇心。
儿童在画画中情感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应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可惜这个简单的道理,却经常被老师和家长们忽略,而让儿童背上学技艺的沉重负担,对儿童施加他们无法接受的压力。
一幅好的儿童画,是儿童画出了自己头脑中的情感意象,能将对象的气质、特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使情感“明朗化”,这就是儿童的艺术创造。儿童所表现的情感意象也不是他们预先想好的,存在于他们心里的各种情绪无论是真实的、记忆的,还是想象的,总体来说是一种模糊不清的兴奋感受,只有当他“确定了以何意象表现这种兴奋状态,他才能真正地同这种情感相会、见面。
一般人欣赏作品只看画得像什么,这是山,那是树。如果仅此而已就不会产生美感,也就不存在艺术价值。图15《公牛》,毕加索经过11稿删减,最后创造的形象只剩下了表现公牛最本质的那部分,使造型语言精练到最精的地步,因此,它也是最深刻的。
六、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新的发展观要求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核心不仅是发展的目的,而且是发展的动力,因为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国家要发展共同富裕的理想,基础就建筑在通过教育使每个人都得到开发和利用上。美术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感觉器官(视觉和触觉)是儿童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主要媒介;通过美术进行情感表达,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平衡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美感能陶冶人的心性和情操;想象能发展人的创造思维能力;艺术实践培养人的动手能力;对审美文化的了解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总之,通过美术活动可以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观
1、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美术课程应全面体现五方面教育功能,即:美感知能与表现教育、创造力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社会与生活教育、人格成长教育。
2、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自身的优势,以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美术活动能充分体现人的价值,有利于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的个性,充满自信、积极向上、勇于创造的人。
3、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绘画表现特征,选择和制定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美术教学内容和要求。
处于中、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结构属于直觉思维和具体思维阶段,造型活动主要依靠直观知觉和实践体验进行。如果先入为主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原理,从概念出发进行教学,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反而容易阻碍学生发展能力。这一阶段儿童造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游戏性、情感性、偶发性创造进行符号性、夸张表现性、装饰性和空间表现的平面性,以及怪诞离奇的想象表现。因此,教学不应该以追求真实再现为目的,诸如以比例、透视、明暗色调、立体空间、明暗色彩表现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要求,代之以多元的创造性造型表现。让儿童通过个人体验、感觉去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体验创作乐趣,并培养关心他人作品、区别作品的不同和喜欢欣赏作品的习惯。
高年级学生一般不再受自己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限制,能较客观地分析问题。他们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逐渐成熟,喜欢真实地表现物象,也能通过逻辑推理进行思考,因此,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可以通过启发或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获得。造型活动多以设计、制作等内容发展创造力。并通过参观美术馆或电脑网络进行欣赏,提高审美文化修养和评价能力。
4、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核心地位,而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为进行隐性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完成学业以及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尽可能不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间接的启发性形式,以培养学生自主、自立、主动学习的精神。
5、教学的要求与评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表现为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习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与相互评价能力,不仅对他们在校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应该承认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个性表现的不同。因此,教学要求不能整齐划一,需要具有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要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对他们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充分肯定进步。儿童的造型表现是无“对”“错”可言的,只有好和不太好的区别,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6、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形式。在现代教育中,学生不再受按部就班学习的局限,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超前发展。他们也可充分利用现代工具,通过检索,自己查找资料,搜集信息,主动学习,跳跃式取得进步。
(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价值为基础,以适应本国基础教育发展为依据,可以通过表现和欣赏两方面教学活动,全面完整体现教育目标。
表现方面:
⑴选题内容可以围绕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来定,表现题材可从人际关系、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和理想愿望等方面进行选择,如:人际关系方面(自己、朋友、亲人、师长等);生存条件方面(衣、食、住、行、游戏、娱乐等);生活环境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动物、植物、风景等);理想愿望方面(科幻、梦想、寓言故事、神话等)。
⑵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所形成的绘画特征,练习运用造型元素,如借助线条、形体、明暗(黑白画)、色彩、空间形式等基本语汇尝试进行视觉语言创造。
⑶在造型表现过程中体验造型组织原理的运用,如排列、重复、节奏、韵律、对比、和谐、均衡、对称、对立统一等造型法则。
⑷学生通过探索和检验,逐步了解造型媒材特性,学习各种表现形式的基本技能。
①绘画:线画、黑白画、各种材料的色彩画、彩墨画等。
②版画:纸版画、吹塑纸版(油印、彩色粉印)、木版、石膏版等。
③拼贴画:纸贴、纺织品、废弃材料、天然材料等。
④立体塑造:沙土、粘土、橡皮泥、废弃材料、纸、蔬果、木料、竹材、陶瓷以及金属材料等。
⑤构成与设计:随意性抽象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装饰绘画等。
⑥手工制作:纸工、编织印染工艺、木工、废弃材料利用等。
⑦电脑美术:美术字、绘画、设计等。
⑧摄影:黑白、彩色摄影,反转片摄影和技术摄影。
⑸通过临摹、写生、记忆、想象和创作训练,发展学生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各种形式训练可以结合进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⑹美术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美术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推动与生活有关的造型活动。
欣赏方面:
⑴培养热爱和欣赏自然景观中的自然物、人造物以及美术作品的兴趣、爱好,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活动。
⑵欣赏环境设计:①结合表现活动随机进行;②可以通过观赏录像、幻灯、挂图,参观美术馆以及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郊游、自行布置展览等活动进行;④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欣赏。
⑶使学生养成对自己和他人作品进行诠释、比较、分析的能力,以加深感受和理解。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养成能够鉴别、品评作品所具有的美感的习惯。
⑷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古今中外美术名作,以及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⑸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和少量必要的美学初步知识,使学生能运用美术名词、术语,结合个人感受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⑹欣赏教学过程要通过描述、分析、解释、价值判断等环节,启发学生通过感受、讨论,形成对作品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技法、美感表现及独创性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发展客观的独立判断能力。
七、儿童美术创作辅导方法
⑴题材内容选择
儿童所画的题材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只要是儿童生活接触的方方面面,到处有可画的内容,儿童美术创作并非一定要画政治题材,也不一定非要表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辅导儿童画创作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生活记忆画
儿童鲜活的生活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鼓励儿童用图画日记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视觉印象,是锻炼儿童美术创作能力极好的方法,一幅记忆画就是一张很好的美术创作。儿童记忆大约保持一天左右,时间久了就记不清了。最好在儿童参加某种活动后,乘兴作画。
创造性写生画
用写生的方式,表现生活感受也是儿童画创作的一方面内容。儿童画写生不同于专业学校中的写生习作,他们依靠直觉把内心感受直接表现在画面上,并不如实描摹对象。儿童写生时常把眼前看到的进行主观改造,一切为我所用,他们是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审美观去创造新形象。写生内容可以包括静物、风景、人物、动物等等。
儿童画创作往往不需要预先设计草图,无论使用什么绘画材料,都不需要推敲构图,一般都是直接制作。其步骤是先在画面上安排主体形象,由前到后逐步添画,最后根据前景物添画背景,逐步由局部到整体随机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画面发展不断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提示和辅导。
命题画
根据主题画创作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理解题义。
第一、理解题义要准确,抓住主题最本质的中心思想进行表现。第二、理解题义要深,不能只从字义表面理解。第三、构思、构图要巧妙有新意。
想象画
想象的内容往往是虚构的、幻想的、不真实的。想象画不以表现真实情境为目的,然而,想象又总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依据。善于幻想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儿童想象画是最自由、最不受限制的创作。
⑵表现形式与技法
培养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幅优秀的儿童画不仅需要有好的构思,也要画面形式、效果具有美感。因此,教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基本技能是必要的。
儿童美术教学与专业美术教学不同之处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儿童美术教学不需要过分强调某一画种形式的专业特性,以多种材料混合运用,便于儿童自由发挥为原则。比如用纸方面,可以选用生宣纸、高丽纸或过滤纸;颜料方面,可以选用彩色墨水、水彩色、国画色;画法可以用硬笔或毛笔勾勒形象后从纸的正反两面着色,用罩染、点染、晕染、厚涂、薄涂等技法,利用纸性特点产生各种浓淡干湿变化。
辅导儿童作画最好直接徒手画,不要起草图修改,否则画面容易雕凿,失去儿童那种天真稚拙的趣味。儿童作画要乘兴一鼓作气画出来,不能把他们那点灵气磨掉。
第二、技法不宜过于复杂,选择材料以便于儿童掌握为原则。选择便于所有儿童掌握,不受造型能力限制且能达到一定效果的绘画形式,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方面因素。目前,各国的儿童画都有利用彩色底纸的经验,用彩色纸画可以省去大面积涂色的时间。吹塑纸版画也是适于儿童掌握的绘画形式。用吹塑纸作版,只需儿童用粗铅笔直接画,凹进去的部分作为轮廓边界,以便局部涂色对印。准备印色的纸可以用白色底,也可以用彩色底。
第三、儿童绘画辅导需要不断更新材料,尝试使用新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用中国画的笔墨形式画创作,也是我国儿童画的特色之一。用水粉画的工具材料画创作也是儿童喜爱的绘画形式。大部分中国孩子喜欢先用线勾画轮廓再填色,运用平面画法表现,这样作画步骤比较稳妥,不会画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风格富有装饰意味。
⑶辅导儿童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创意。不随意修改儿童创造的画面形式和形象,以给儿童提出完善画面的建设性意见。
第二、不以表现真实为目的要求,不必苛求画准形象和透视关系,色彩表现不必追求画固有色和真实的色彩变化。
第三、保护儿童个性发展,不以教师个人好恶和欣赏习惯为标准,容许用各种绘画风格表现感受,不要求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创作。
第四、尽可能启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手法进行创作,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帮助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
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杨景芝教授——《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