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标题: 西藏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2:44
标题: 西藏艺术

  
甘孜寺里的藏刀,都是老东西_[清闲摄影]静谧之处,藏地人文_乐途旅游网

甘孜寺里的藏刀,都是老东西

玛尼石_[清闲摄影]静谧之处,藏地人文_乐途旅游网

玛尼石


骨头上的经文_[清闲摄影]静谧之处,藏地人文_乐途旅游网

骨头上的经文

东谷寺墙上的老唐卡_[清闲摄影]静谧之处,藏地人文_乐途旅游网

东谷寺墙上的老唐卡

  

门上的老木雕_[清闲摄影]静谧之处,藏地人文_乐途旅游网

门上的老木雕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2:45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2:47
 信仰是中国各民族、乃至世界诸多原始部落自然崇拜的一种普遍形式,尤以巨石崇拜为广泛。一些巨大的山石既是朝圣者赎罪的场所,又被当地的村落视为神石,特别怪石耸然,也容易引起石中寓有神灵的幻想。山石不寻常的外貌及人们生活上的效用,往往是唤起先民崇拜它的原由。藏族受本教万物有灵的昭示,认为即便一小块石头也是有灵性的,有灵性的物体必然有神佛的灵光,抑或被鬼魂所占据。

  据《西藏考古综述》载:西藏古代存在一种大石文化,是新石器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并认为是由青海湖一带的东北藏区进入藏族腹地。这种大石崇拜在藏区各地多有遗存,分三种形式:独石、石圈、列石。如藏南大盐湖以南的多仁发现十八行石柱,东西方向。还有列石,其西端有两个同心圆的石圈,石圈中央另有三块巨石,较大的一块高2.75米,巨石前设一祭坛。列石东端还有一用石块排列成的箭头。类似独石散见于藏区各地,如西藏普兰的石柱;甘南的“长石头”;大山上的“石牛儿”,均兀然独立,高数十米,令当地藏汉人民顶礼膜拜。在藏区,尤其是康区和部分安多藏族在屋顶、门顶、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白石,凡供奉神灵之处都用白石为代表。他们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华,家庭的保护神、田地和庄稼的守护神;还认为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龙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区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的玛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现、明显遗俗。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石头不仅能打制各种生产工具、攻击野兽抵御敌人的武器,还可造屋建城、磨粉配药,有些地方还用石头镇宅。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大量石器、石棺、石丘墓、石碉楼,可以印证石头在先民是何等的不同寻常。藏族珍爱奇石,更视“让炯”(藏语,自然天成)类石料为圣物,如佛像、佛眼 、佛足迹等。另外藏族的头饰、项饰多用珊瑚石、玛瑙石、化石及各种美石串缀起来的,拟为灵石崇拜的衍化形态。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2:51
[attach]15088[/attach]
[attach]15089[/attach]
[attach]15090[/attach]
[attach]15091[/attach]
[attach]15092[/attach]
[attach]15093[/attach]
[attach]15094[/attach]
[attach]15095[/attach]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2:58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3:01
藏区在户外最常见的石刻艺术就是玛尼石,它们按不同的形状垒成尖锥形堆放在路边、桥梁、山上、河边、墓地。玛尼堆是由大量的刻有佛像或真言经文的石板组成的,石板的数量往往固定在某个特定的数目上,例如供奉石供者的年龄,或者绕玛尼堆转经的圈数,如一百、一千、一万、万不等。这些经过雕刻的石板往往堆垒而成,在藏区随处可见。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玛尼堆被堆放的形状和雕刻手法也各有特征。青海省内的玉树、班玛、泽库等地的玛尼规模都很大,堆砌得像一堵墙。其中,最庞大的就是位于青海玉树的新寨玛尼城,面积足有三个足球场大,最多时堆放有25亿块玛尼石。而甘孜玛尼则显得很有规矩,大都被堆成坛城、金字塔、圆锥等形状。另外,在一些转经道或山口之类人们不能轻易到达的地方,许多玛尼石都被简化成由几块未被雕琢的卵石堆成,也有的只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散落一地。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3:02
[attach]15096[/attach]
[attach]15097[/attach]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3:03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在住所东边的山脚下就有一个这样的玛尼堆。

这个一个很小的玛尼堆,高不足两米,底部周长也就是四米左右的样子,玛尼石一块块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做工非常细致。站在玛尼堆前,看着玛尼石上刻画的经文和图案,忽然心里就有了一种肃穆的东西掺杂其中。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藏地的一种缉私神佛的圣物,起源于苯教的灵石崇拜,泛指刻有六字真言、慧眼、法器、神像、护法神神圣的石块,玛尼是藏密经咒六字真言的简称。玛尼石就象五彩飘飞的经幡、桑烟袅袅的香炉、金光闪闪的玛尼转筒一样引起我们的关注。玛尼石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景观。走过青藏高原也许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同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世界屋脊是石头王国。那里石头无处不在。高原虔诚的佛教徒想把那里所有的石头都变成有灵气的东西,便一代接着一代在石头上不知疲倦地或刻写佛言,或刻画佛像,实在不会刻画,干脆把石头捡起来堆成一个个人工山,就这样玛尼石出现了,它渐渐地在藏传佛教缤纷世界中有了自己的地位。

按照藏民的习惯,他们在路过堆有玛尼石的地方时,会一边默念祷告,一边用额头碰触石块,通过祈祷来实现呼唤天神、祈求上苍恩赐、神灵保佑、去除灾难、得到幸福的愿望。在祈祷的同时,他们还会围绕玛尼堆转圈,然后再添上一块玛尼石。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这不能不让人感叹,玛尼石成为了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把自己内心精神世界活动用一种物质形式记录下来存留于天地之间,成为后人有目共睹的珍贵精神财富,我想玛尼石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玛尼石是高原人精神生活的宣泄,是信仰驱动的产物。

玛尼石就其形式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约三四米的金字塔形石子堆。石堆上的石子普普通通,没有刻写任何图案文字,藏语中把它称作“夺崩”外界常常把它说成玛尼堆。另一类则是在块石或卵石石面上刻写文字、图像,把那些刻好的石块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体,这种形式的玛尼墙在藏语中称为“绵档”。墙体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度不限,根据实际空间来确定,或十几米,或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就这样建造成为一条石刻艺术作品长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玛尼墙。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玛尼墙,但在西藏期间我一定会找个机会目睹玛尼墙的风姿。

看着玛尼堆上制作精美的玛尼石,我有一种冲动。听说在拉萨的药王山后面著名的万佛墙附近有很多专刻玛尼石的人家,方便的时候定要去寻访一番。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8-2-3 23:03
[em07]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3:04

 

玛尼石堆
 

 

 

 

 

 

 

 

 


作者: 刘杨    时间: 2008-2-3 23:08
[attach]15098[/attach]
[attach]15099[/attach]





欢迎光临 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http://yzart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