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发表于 2005-1-24 19:34:17

湖南版第七册《向日葵》教学设计

<b>湖南版第七册《向日葵》教学设计
</b>《向日葵》教学设计


<P>教学目标
<p>
<p>
<P>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p>
<p>
<P>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p>
<p>
<P>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p>
<p>
<P>教学难点
<p>
<p>
<P>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p>
<p>
<P>教学重点
<p>
<p>
<P>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p>
<p>
<P>教法选择
<p>
<p>
<P>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p>
<p>
<P>教具准备
<p>
<p>
<P>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p>
<p>
<P>课时安排
<p>
<p>
<P>本单元共分两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第一课时:启发、引导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欣赏,侧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介绍。使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我的关系。第二课时:活动课,运用不同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笔触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p>
<p>
<P>教学过程:
<p>
<p>
<P>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p>
<p>
<P>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p>
<p>
<P>一、组织教学
<p>
<p>
<P>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
<p>
<p>
<P>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
<p>
<P>提问: (1)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 分钟 )
<p>
<p>
<P>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p>
<p>
<P>提问: (2) 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 ? (2 分钟 )
<p>
<p>
<P>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
<p>
<p>
<P>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p>
<p>
<P>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p>
<p>
<P>二、导入新课
<p>
<p>
<P>展示课题: 《向日葵—色彩的心理效应》
<p>
<p>
<p>
<p>
<P>1 .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p>
<p>
<P>a 红、橙、黄
<p>
<p>
<P>b 蓝、绿、紫
<p>
<p>
<P>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
<p>
<p>
(2 分钟 )
<p>
<p>
<P>2 .展示课本 11 页风景图片。
<p>
<p>
<P>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 ? 0 分钟 ) 师生共同小结: “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
<p>
<p>
<P>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六个基本色相 ( 红、橙、黄、绿、蓝、紫 ) 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感情性表现的重要基础。
<p>
<p>
<P>举例:欣赏课本 12 页农民画《猴子吹号》。
<p>
<p>
<P>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 (3 分钟 )
<p>
<p>
<P>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 ( 红运 ) 、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
<p>
<p>
(3 分钟 )
<p>
<p>
<P>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民画《猴子吹号》,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并了解我国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
<p>
<p>
<P>3. 运用电脑,改变《猴子吹号》这幅画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 ( 图略 )
<p>
<p>
<P>提问:色调改变了,画面的气氛有没有变化 ? (2 分钟 )
<p>
<p>
<P>利用电脑的优势,加强直观感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
<p>
<p>
<P>4 。展示课本 11 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p>
<p>
<P>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 ?
<p>
<p>
(5 分钟 )
<p>
<p>
<P>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p>
<p>
<P>5 .展示课本 11 页不同形状、笔触的色块图片。
<p>
<p>
<P>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 ?
<p>
<p>
(2 分钟 )
<p>
<p>
<P>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
<p>
<p>
<P>6 .欣赏
<p>
<p>
<P>(1) 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p>
<p>
<P>提问:凡·高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
<p>
<p>
<P>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 《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p>
<p>
<P>(2) 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
<p>
<p>
<P>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
<p>
<p>
<P>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
<p>
<p>
(6 分钟 )
<p>
<p>
<P>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1 分钟 )
<p>
<p>
<P>简介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的特点。简介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风格。
<p>
<p>
<P>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p>
<p>
<P>7 .课堂活动
<p>
<p>
<P>(1) 播放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片段。
<p>
<p>
<P>第一首: 《丰收锣鼓》
<p>
<p>
<P>第二首: 《二泉映月》
<p>
<p>
<P>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意境和节奏。 (8 分钟 )
<p>
<p>
<P>提问:如用色彩、笔触在纸上来表现这两首乐曲的意境、情绪、节奏,你会如何表现 ? (2 分钟 )
<p>
<p>
<P>(2) 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现,让学生准备。
<p>
<p>
<P>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 (2 分钟 )
<p>
<p>
<P>美术与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 “自然和社会有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联想教学,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体验并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p>
<p>
<P>活动课 ( 第二课时 )
<p>
<p>
<P>教学设计
<p>
<p>
<P>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p>
<p>
<P>1 .复习上节课所讲的部分内容。 (3 分钟 )
<p>
<p>
<P>2 .播放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文学作品片段。投影仪分别打出四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表述对四季变化的情绪感受。
<p>
<p>
<P>(7 分钟 )
<p>
<p>
<P>3 .用色彩和笔触表现自己对四季的感受。提示:无需具体形象,用单纯的色彩组合,大胆尝试色彩的混合使用。
<p>
<p>
<P>4 .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多媒体电脑连续播放四季的景色,给学生提供参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0 分钟 )
<p>
<p>
<P>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同时产生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
<p>
<P>提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1) 既抓住四季色彩的共性,同时也要有个性的发挥。如秋天,有的关注的是晴朗的天空、金色的大地、丰收的果实,画面呈现明朗欢快的色调。有的则关注秋风、秋雨、落叶,画面呈现出寂寥、悲凉的色调。 (2) 注意画面笔触的变化,笔触与色彩的结合。
<p>
<p>
<P>5 .学生自评作业并进行课堂总结。
<p>
<p>
<P>作业完成,通过实物投影仪,请两三位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分析:说明四季给自己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采用这些颜色、笔触来表现。并将自我评价形成的肯定意见,在下列评价项目中以“√”的形式呈现。 (5 分钟 )
<p>
<p>
<P>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目的: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加深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认识。并通过色彩、笔触去体会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
<p>
<p>
<P>色调
<p>
<p>
<P>色彩搭配
<p>
<p>
<P>画面结构
<p>
<p>
<P>笔触
<p>
<p>
<P>个性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课后总结及改进计划:
<p>
<p>
<P>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欣赏、练习,学生大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色彩笔、触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但不足之处是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发现: (1) 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化的东西太多,如:春就是一片绿,夏就是一片红,秋就是一片黄等。缺乏创造性。 (2) 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画面色彩、笔触都比较单调,缺少变化。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多欣赏一些中外绘画名作,从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P>

刘杨 发表于 2005-2-21 11:24:02

<P>谢谢!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就有信心做下去.</P>

刘浪 发表于 2006-9-25 16:13:38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版第七册《向日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