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淳
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美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美术教材审查委员、美术教育国际协会会员。 <p> 1957年出生,湖南人。就读过美术教育类中专、大专,并执教中等师范美术七余年。1987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美术教育理论家蒋荪生教授研读美术教育学,成为国内该研究方向第一位硕士学位获得者。1990年供职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课程,并担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曾任该系副主任兼美术教育研究室主任。1996年岁末作为人才引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作。所授课程为美术学科教育学、美术心理问题研究,并担任教育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授课对象涉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本科生、高校访问学者、成人教育续本学生等。主要教育研究领域为基础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师从常锐伦教授攻读美术教育理论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博士学位。 </p><p> 主要研究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兼及美术理论研究。 </p><p> 主持完成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主持完成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p><p> 主编国内第一套《美术教育译丛》(6本),第一套《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4本);主持编写全国高等师范专科统编教科书《美术教育学》;主编《湖南省初级中学美术课本》;执笔《湖南省高中美术欣赏》(外国美术部分);出版译著《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出版学术专著《美术及其教育》(全国教育科学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走近美术》、《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学校艺术教育史》的编撰工作并独立完成其中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部分;撰稿大型美术图书《今日中国美术》的部分内容;有多篇论文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教育》及其他刊物发表,并有论文获全国美术教育论文一等奖。 </p><p> 多次担任过全国性美术教师录像课和美术教育论文比赛评委。协助教育部主办1997年“面向21世纪北京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参加2002年北京“中德艺术教育论坛”并为中方主报告人之一;主持1999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师范美术学科教育学研讨会”;主持中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首都师范大学培训点)。主持全国美术新课程省级培训者的培训工作。主持2004年举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亚洲地区会议。 </p><p> 曾三度访问香港,并两度在“亚太地区美术教育大会”发表演讲;曾赴台湾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曾赴美国参加insea第31届大会,并发表演讲。 </p><p> 关键个人信息<br/><br/>··国内培养的第一位美术教育学研究方向硕士<br/>··国内培养的第一位美术教育学研究方向博士<br/>··主编国内第一部《外国美术教育译丛》<br/>··主编国内第一部《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br/>··主编国内第一部高等师范教科书《美术教育学》<br/>··主持制订21世纪中国第一个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br/>··第一个提出具象、意象和抽象基础美术教育思想的人<br/>··第一个提出美术教育的t型结构理论的人<br/>··国家级骨干美术教师研究班第一位主持人<br/>··国际美术教育协会亚洲地区第一次中国会议的策划人<br/>··国际高等美术专业课程建构第一次中国会议的策划人<br/><br/> 学术职务:<br/><br/>··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br/>··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br/>··教育部中小学美术教材审查委员<br/>··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br/>··美术教育国际协会会员。<br/>··中国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br/></p><p></p><p></p><p> 1980年至1987年在湖南省郴州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br/> 1990年至1996年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所授课程为美术学科教育学、美术心理问题研究、教育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br/> 1997年至今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所授课程为美术学科教育学、美术心理问题研究、教育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授课对象涉及研究生、本科生、访问学者等。 </p><p></p><p> 一. 著作类<br/>·· 《美术及其教育》(全国教育科学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br/>·· 《走近美术》<br/>··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br/>··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br/>··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译著)<br/><br/> 二. 主持政府美术课程文件<br/>··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br/>··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br/>·· 《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br/><br/> 三.主编丛书<br/>·· 《美术教育译丛》(6本)<br/>·· 《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4本)<br/><br/> 四. 教材<br/>·· 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统编教科书《美术教育学》(主编)<br/>·· 《湖南省初级中学美术课本》(主编)<br/>··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主编)<br/>·· 《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主编)<br/>··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主编)<br/>··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师研修手册》(主编)<br/>·· 《湖南省高中美术欣赏》(独立作者)<br/><br/> 五. 参编著作<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学校艺术教育史》<br/>·· 《今日中国美术》<br/><br/> 六. 论文<br/>·· 有多篇论文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及其他刊物发表。(略)<br/><br/> 七. 学术会议演讲<br/>·· 第一届亚太地区美术教育大会(2000.香港)<br/>·· 第三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2001.台湾)<br/>·· 国际美术教育学会(insea)31届大会(2002.纽约)<br/>·· 中德艺术教育论坛(2002.北京)<br/>·· 第二届亚太地区美术教育大会(2004.香港)<br/>·· 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2005.上海)<br/>·· 博鳌论坛北京教育论坛第一次艺术教育论坛<br/>(2005.北京)<br/><br/> 八. 会议策划与活动主持<br/>·· 全国高等师范美术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9.北京)<br/>·· 教育部中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国家级培训(2001.北京)<br/>·· 教育部全国美术新课程省级培训者的培训(2002.北京)<br/>·· 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区骨干教师培训(2003.北京)<br/>··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试验工作会议(2005.深圳)<br/>·· 国际美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地区会议(2004.北京)<br/>··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构会议(2005.北京)<br/><br/> 九. 担任本课程的学术评委<br/>·· 全国美术教师教育论文评审<br/>·· 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评审<br/>·· 全国美术教师教学录像和现场教学评审<br/></p><p></p><p> 十.课题研究<br/><br/>·· 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全国教育规划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已完成)<br/>·· 美术教育体系的建构<br/>(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已完成)<br/>··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br/>(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br/>·· 美术教育地方文化资源研究<br/>(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br/>·· 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br/>(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br/></p><p></p><p></p><p>著作 </p><p>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3 <br/>学校艺术教育史(著作,参编),海南出版社,2002.01<br/>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著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br/>美术课程改革新视野丛书(9本,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p><p>论文</p><p>·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论文),中国美术教育,2001.05<br/>·留住“巴尔扎克”手(论文),中国美术教育,2002.02<br/>·基础美术教育正在发生什么变化(论文),美术观察, 2002.06<br/>·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及美术师资的培训(论文),中国美术教育,2003.01<br/>·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科书编写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br/>·从t形结构理解不同层次的美术教育(论文),美术学报,2003.02<br/>·环境、校园环境与雕塑(论文),雕塑,2004.04<br/>·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论文),中国美术教育,2004.05<br/>·几个思想片段(论文),艺术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0<br/>·后现代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论文),中国美术教育,2004.12<br/>·难说“bye-bye”——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论文),艺术教育,2004.06<br/>·让文化的辉光映照美术课程(论文),中国美术教育,2006.01<br/>·一堂美术“好课”之我见(论文), 中国美术教育,2007.01<br/>·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论文),美术,2007.06<br/></p>
页:
[1]